汉字 | 寺 |
字源 | 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汉字身世小档案 ■ 晋代之前,“寺”和“庙”是两种不同的场所,得分开使用,不能连用。 ■ “寺”的本义是法度,指的是官署,直到东汉才用来指佛教庙宇。 ■ “庙”的本义是宗庙,最早是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 ■ 直到西晋末年,“寺”和“庙”连用,成为佛教庙宇的通行称谓。 ![]() 晋代之前,“寺”和“庙”不能连用,因为这是两处功能截然不同的场所。先说寺,金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一只手,上面是“止”就是脚。古人最早就是拿脚来计量尺寸,上面的脚表示要按照一定的尺寸,当行则行,当止则止。段玉裁解释得很清楚:“步必积寸为之。”金文字形❷,下面就是“寸”字,那只手下面的一横表示手腕下一寸之处。小篆字形❸,接近金文。 《说文解字》:“寺,廷也,有法度者也。”“步必积寸为之”,就是要按照一定的法度来行事,因此“寺”的本义就是有法度。什么地方有法度?什么地方制定和管理法度呢?毫无疑问是官署,因此许慎又解释为“寺,廷也”,朝廷的官署就称作“寺”。秦汉时中央的行政长官共有九个,叫九卿,九卿上班的地方就叫作九寺,分别是: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寺”是“持”的初文,“寺”的金文字形表示“站到那里听候使唤,操持杂务之意”。宫中的近侍小臣操持的就是这种杂务,而近侍小臣多以阉人充任,因此此类小臣和宦官也称“寺”或“寺人”。 至于把佛教庙宇称作“寺”起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洛阳伽蓝记》载,有一天夜里汉明帝梦见了一尊高约一丈六的金神,于是派遣使节前往西域求取佛经和佛像,用白马驮经而回,随同而来的还有两位印度僧人。一行人中有外宾,因此先到接待外宾的鸿胪寺歇脚。后来汉明帝下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第一座佛教寺院,因是白马驮经,又因为最先在鸿胪寺落脚,故称“白马寺”。从此之后,佛教庙宇才开始以“寺”命名。 再说庙,金文字形❹,上面的“广”跟今天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是指很高的房屋。下面是个“朝”字,“朝”字的左边,上下为草,中间是日,右边是水的形状,意思是太阳从长草的地面升起时,潮水也跟着上涨了,因此“朝”字会意为早晨,又引申为朝廷,因为皇帝要上早朝。“朝”的甲骨文字形❺,右边为“月”,会意为太阳从长草的地面升起时,月亮还没有完全隐退,因此也可以会意为早晨。 《说文解字》:“庙,尊先祖貌也。”段玉裁解释说,古时候的庙是用来祭祀先祖而不是祭祀神的,为神立庙是夏商周三代以后的事儿。庙,小篆字形❻,接近金文,而右边稍有变异。那么“庙”这个字的下面为什么是个“朝”字呢?段玉裁解释道:“谓居之与朝廷同尊者,为会意。”意思是平民百姓也像朝廷一样要祭祀自己的祖先,如此一来,“庙”就是个会意字,而不是许慎所说的形声字。 “庙”的本义是宗庙,供奉祭祀祖先的场所。宗庙的正殿称“庙”,后殿称“寝”,合称“寝庙”。孔颖达解释道:“庙是接神之处,其处尊,故在前;寝,衣冠所藏之处,对庙为卑,故在后。但庙制有东西厢,有序墙,寝制唯室而已。故《释宫》云‘室有东西厢曰庙,无东西厢有室曰寝’是也。”这段话说得很明白:“庙”的建制完备,正殿有东西厢房和东西墙,“寝”则只有室,收藏保存着祖先的衣冠。从这里引申出来,把王宫的前殿和贵族住房的前厅也称作“庙”。 由此可知,“庙”是祭祀祖先、供奉神位的私人场所,而“寺”是佛教信徒拜神的公共场所。大概因为二者都是拜神的场所,到了西晋末年,“寺”和“庙”连用,成为佛教庙宇的通行称谓。当时有位来自西域龟兹的高僧叫佛图澄,本想在洛阳建造寺院,不料遭逢战乱,后来被后赵皇帝石勒所礼遇,呼为“大和尚”。佛图澄学识渊博,道德高尚,门下受业者常有数百人,前后门徒近万人,而且所到州郡,皆立佛寺,共八百多所,弘法的盛况,在中国历史上罕有其匹。据《晋书》记载:“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从这时起,“寺庙”成为了佛教寺院的通行称谓,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