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尸 |
字源 | 尸神具醉止,皇尸载起(《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先有“尸”字,后有“屍”字,若表示“尸体”的意思,二字可通用。 ■ “尸”的本义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 “尸位”原先是指在祭祀时替先祖受祭的孝孙,在祭礼上什么事也不用做,因此才引申出“尸位素餐”。 ■ 祭祀的“尸”绝不能借为“屍”。 ![]() 人们通常以为“ 尸,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面朝左,曲腰弯腿的人。金文字形❷,屈膝的样子更加形象。小篆字形❸,变得好像一个躺卧着的人形。 《说文解字》:“尸,陈也,象卧之形。”这个“尸”的本义可绝对不是尸体,而是“陈也”。什么叫“陈”?段玉裁解释道:“祭祀之尸本象神而陈之。”原来,“尸”的本义是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诗经·楚茨》是一首描写祭祀过程的诗篇,其中有“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的诗句。“皇”是美称。如果把“皇尸载起”理解成“尸体起身”那可就是诈尸了!正确的理解:是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起身离开神位。因此这几句诗的意思是:神灵都已经喝醉了,代表死者受祭的人起身离开神位。敲响钟鼓送走这个代祭者,神灵也回去了。 据《礼记》载,曾子曾经询问孔子:“祭必有尸乎?”孔子回答道:“祭成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古人认为祭祀的目的在于和祖先的灵魂感通,用孙辈来代表死去的先祖受祭,可以凝聚先祖之气,这种祭祀称作“尸祭”。 有个成语叫“尸位素餐”,从中还可以看出古代“尸祭”的遗风。颜师古解释说:“尸位者,不举其事,但主其位而已;素餐者,德不称官,空当食禄。”代表先祖受祭的孝孙,在祭祀时仅仅是先祖的替身,是先祖灵魂的附体,自己什么事也不用做,只需要坐在神位上即可,“但主其位而已”和“素餐”组合在一起,比喻居位食禄而不尽职。这个意思从此成为“尸”的引申义,指在其位而无所作为。《庄子·逍遥游》:“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意思是:如果夫子您当了国君,天下一定大治,可是如今我却占着这个位置无所作为。 我们再来看“ 有趣的是,道家有“三尸神”的说法。三尸神是在人体内作祟的三神,每天定时向天帝汇报人的恶行,减少人的寿命。一名青古,伐人眼,症状是目暗面皱,口臭齿落;二名白姑,伐人五脏,症状是心慌气短;三名血尸,伐人胃,症状是胃胀悲愁。对付三尸神的办法是,每到三尸神要上奏天帝的时候,人要彻夜不眠,一直守夜到天亮,使其无机可乘,无法上奏。其实这大概是道家为了让人修行,故意危言耸听,让人在适当的时候修真而已。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