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旋 |
字源 | 旋![]() 行步中规,折旋中矩(《韩诗外传》) 汉字身世小档案 ■“旋”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面旗帜,竖直的旗杆上飘扬着两根流幡,下面是一只脚,整个字形会意为人的脚随着旗帜的挥舞而移动。本义是转移。 ■“旋”是古人见面行礼时的一个动作。 ■“旋”由转移又可以引申为返回或归来,如凯旋。 “旋”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汉字,我们看这个字现在的字形,想破脑袋也想不出它到底为什么能够表示旋转、返回等义项,但是,如果看了它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一目了然,凭视觉就可以理解它的意思。 旋,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面旗帜,竖直的旗杆上飘扬着两根流幡,下面是一只脚,整个字形会意为人的脚随着旗帜的挥舞而移动。甲骨文字形B,下面变成了“足”,更突出这是人的脚在移动。甲骨文字形C,左边添加了一个“彳”,用十字路口的一半表示行走或道路,这个字形强调了旗帜挥舞、军队行进的景象。金文字形D和E,仍然是旗帜和脚。小篆字形F,旗帜的形状不像了,下面还是“足”。楷书字形则变“足”为“疋”,“疋(sh$)”还是脚的模样。 《说文解字》:“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尚书·牧誓》形容周武王伐纣的时候“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以麾”,黄钺是饰以黄金的战斧,白旄是饰以牦牛尾的军旗,“秉白旄以麾”正是“旋”字字形的形象写照。因此“旋”的本义是转移,张舜徽先生说:“士卒之足,悉随旌旗所指以为转移,因引申为凡转移之称。”《商君书·画策》中说:“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旋踵”意为掉转脚后跟逃跑,“不旋踵”指勇往直前,看看“旋”的甲骨文字形中的那只脚,正是勇往直前之状。 古人见面必行礼,而“旋”是行礼时必不可少的一个动作。《韩诗外传》详细地描述了这套行礼的动作:“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磬(q#ng)”是石制或玉制的乐器,形如曲尺,“磬折”的意思是屈身弯腰行礼的时候,身体像磬一样曲折,这是恭敬的表示;拱手的样子则要像抱着一面鼓;行走的时候不能直来直去,要像圆规一样屈曲回旋,《礼记·玉藻》的表述则是“周还中规”,“周还”即“周旋”;折旋中矩,《礼记·玉藻》的表述则是“折还中矩”,“折还”即“折旋”,直走再横走,就像曲尺一样。 这套礼节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无比麻烦,但是孟子却称赞道:“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 “旋”由转移又可引申为返回或归来,比如凯旋,“凯”是得胜后所奏的军乐,奏凯而归,吹奏着得胜的军乐返回,就叫“凯旋”。 “旋”还有一个最有趣的义项,同时也鲜为人知。据《左传·定公三年》记载,邾国国君邾庄公和大夫夷射姑喝酒,夷射姑出去小便,守门人向他讨肉吃,夷射姑夺过他手中的棍子就打过去。过了一段儿时间,这个守门人用瓶盛水冲洗庭院,邾庄公看到很生气,守门人说:“夷射姑旋焉。”杜预解释说:“旋,小便。”邾庄公派人去抓夷射姑,却没有抓到,更加生气,从床上跳下来,正好掉在炉炭上,皮肉溃烂而死。真是一个性急的国君! “旋”为什么会当作小便讲呢?左民安先生认为“旋”的引申义是“一会儿”,而小便也是一会儿就结束,因此可以当小便讲。这个解释太过弯弯绕,我倒觉得当作小便讲的“旋”和“漩”是通假字,形容尿水回旋的状态。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