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索 |
字源 | 索 用手搓草做绳索鹿裘带索,鼓琴而歌 ——《列子》 《小尔雅·广器》:“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这是绳和索的区别。还有一种说法是:“麻丝曰绳,草谓之索。”我们来看看“索”的这两个特征。 索,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象形字,于省吾先生说:“索本像绳索形,其上端歧出者象束端之馀。”从字形来看,这是用两股草绳拧成的一条“索”,从下往上拧,拧成之后在上面打了一个结,这个结就是“其上端歧出者象束端之馀”。甲骨文字形B,右下方添加了一只手,表示用手在搓绳,上下的几个黑点表示搓绳时掉落的草屑。这就变成了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C,下面添加了两只手。金文字形D,上面添加了一个屋顶,表示是在屋子里面搓绳子。小篆字形E,中间还保持着绳索的样子,但是左右的两只手却变形得厉害。楷体字形则连手都省略了。 ![]() ![]() 《说文解字》:“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用草拧成的绳索当然比用麻丝拧成的绳索大,因此“大者谓之索”。《列子·天瑞》篇中写道:“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郕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荣启期是一位隐士,鹿裘则是隐士的标准装束,隐士当然清贫,荣启期就清贫到用草拧的绳索当作衣带束起鹿裘,但仍然鼓琴而歌,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 周代有大司徒一职,掌国家之土地和人民。据《周礼》记载,荒年的时候,大司徒救济百姓,使百姓不离散的措施共有十二条,第十一条叫作“索鬼神”。绳索是农事或者打猎的用具,比如将猎取的野兽捆缚起来,因此可以引申为求取,“索鬼神”就是向鬼神祈祷,求取鬼神的保佑。古时岁末要合祭百神,称作“蜡祭(zh3 j#)”。《礼记·郊特牲》载:“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意思是聚起收获的农作物和牲畜,求取鬼神来享用这些祭品。此外还有“索祭”之称,“索祭祝于祊”,“祊(b8ng)”是宗庙之门,“索祭”就是在庙门处祭神,求取神的保佑。 “索”字还有很多有趣的义项。陆游《老学庵笔记》中载:“今人谓娶妇为索妇,古语也。孙权欲为子索关羽女,袁术欲为子索吕布女,皆见《三国志》。”“索妇”其实也就是求取妻子之意。这里又出现了汉语中的一个有趣现象——反义同字或反义同词,即一个字或一个词既可以表示正面意思又可以表示反面意思。“索妇”曰“索”,“索”不到妇竟然也叫“索”!清人李调元在《卍斋琐录》一书中说:“丈夫无妇曰索,见《字汇补》。按古人谓索居即鰥居。”“索”的本义是用手搓成的绳索,反义则可形容绳索散开,因此“索”引申为离散,比如离群索居,即指和同伴离散而孤独地散处一方。“丈夫无妇曰索”即由此而来。 “索”又可由绳索引申为发辫。《资治通鉴》卷六十九中司马光有一段议论,其中说:“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胡三省解释说:“索虏者,以北人辫发,谓之索头也。”原来,北朝之人都留发辫,因此被南朝蔑称为“索虏”或“索头”,南朝学者沈约所撰的史书《宋书》中甚至专列了一章《索虏列传》! 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100个成语中的古代生活史一唱三叹入木三分大放厥词入乡随俗十恶不赦三令五申半截入土以貌取人不分轩轾固若金汤文不加点引车卖浆白衣卿相皮里阳秋正襟危坐当头棒喝美轮美奂齐人之福如丧考妣伯仲之间金声玉振奇装异服钟鸣鼎食折冲樽俎唯唯诺诺顺手牵羊差强人意旁门左道雕虫小技高屋建瓴债台高筑醍醐灌顶锱铢必较靡靡之音霜露之思稳操胜券玉树临风八面来风在劫难逃三更半夜三魂七魄凤毛麟角天花乱坠打草惊蛇阳春白雪回天之力沐猴而冠牝鸡司晨马齿徒增地老天荒冰清玉润沆瀣一气饮鸩止渴尾大不掉青灯黄卷昙花一现金鸡独立蛛丝马迹兔死狐悲魂飞魄散城狐社鼠烂醉如泥秋毫无犯骨瘦如柴羚羊挂角胆小如鼠薪尽火传授人以柄集腋成裘向壁虚造上下其手人浮于事飞扬跋扈河东狮吼不欺暗室天之骄子斤斤计较半老徐娘咄咄怪事东床快婿出尔反尔司空见惯旧雨新知左支右绌偷香窃玉望洋兴叹血气方刚拾人牙慧食言而肥难兄难弟纵横捭阖臭味相投弹冠相庆掩耳盗铃模棱两可燕尔新婚鹑衣百结数典忘祖焦头烂额斯文扫地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