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膏 |
字源 | 膏![]()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膏”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肉,上面是天子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宗庙的高顶。本义是供祭祀所用的油脂。 ■“膏”引申为“肉之肥者”。又引申为肥沃。 中国古代有四句著名的官箴,即做官的箴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宋太宗曾手书刻石以赠郡国,称作《戒石铭》。民膏、民脂都是指劳动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那么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膏,甲骨文字形A,很多学者都认为这是一个形声字,即如许慎所说“从肉高声”。《说文解字》:“膏,肥也。”“膏”既然是“肉之肥者”,当然也可以跟厚、大等形容词组合在一起,可是为何偏偏要和“高”组合在一起呢? 我认为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肉,上面是天子和诸侯祭祀祖先的宗庙的高顶。“宗庙之崇”,正是宗庙最醒目的建筑特征,因此用高顶来代表宗庙。这个字形会意为在宗庙里用动物的油脂祭祀祖先。“膏”的本义就是供祭祀所用的油脂。“脂”和“膏”的区别在于:“凝者曰脂,释者曰膏。”凝固的称“脂”,融化的称“膏”。《周礼·考工记》:“宗庙之事,脂者、膏者以为牲。”古人分类极细,所谓“脂者”指牛羊,所谓“膏者”指猪。用这几种动物的油脂作为祭品,正是“膏”的字形的形象写照。 膏,甲骨文字形B,下面的“月”其实就是肉的形状。甲骨文字形C,最下面添加了一个口形,这是盛装油脂的器皿。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字形D,肉和器皿互换了位置,从而成为“从肉高声”的形声字。小篆字形E,同于古陶文。 供祭祀的动物油脂一定最为肥美,“膏”因此引申为“肉之肥者”。古时称富贵人家的子弟为“膏粱子弟”,“膏”是肥肉,“粱”是细粮,只有富贵人家才吃得起,故有此称谓。古人认为“膏粱之性难正也”,“言食肥美者,率多骄放,其性难正”,倒也符合肉食者的特性。“膏”又引申为肥沃,司马迁形容齐国的土地“膏壤二千里”,可见齐国之富庶。 “膏”既为动物肥美的油脂,因此凡油脂类的化妆品都可称“膏”。《诗经》中《伯兮》这一诗篇描写妻子对远征的丈夫的思念,其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咏叹。丈夫不在家,妻子懒得妆饰,以至于头发就如同到处飞旋的蓬草。朱熹解释“膏沐”一词:“膏,所以泽发者;沐,涤首去垢也。”“沐”专指洗头发,“膏”是润泽头发的油脂。妻子叹息道:“我并不是没有润泽头发的膏沐,可是我打扮给谁看呢!” 古人把心尖的脂肪也称作“膏”,把心脏与横隔膜之间的部位称作“肓(hu`ng)”。肓上膏下是药力和针灸达不到的部位,因此“病入膏肓”就形容不可救药。《左传·成公十年》中把这种病症表述得非常清楚:“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