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凤毛麟角 |
字源 | 凤毛麟角“凤毛”原来指像父亲的儿子凤凰的毛,麒麟的角,都属于难得的宝物,“凤毛麟角”这个成语因此用来比喻那些稀有而珍贵的人才或事物。不过,“凤毛”和“麟角”组合在一起的时间很晚,最初的时候是单独使用的。 先说“麟角”。古人把麟、凤、龟、龙合称为“四灵”,麒麟更被称作仁兽。东晋葛洪所著《抱朴子·极言》中说:“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以“牛毛”和“麟角”对举,牛毛多而稠密,相应地,“麟角”则非常稀少,正如同“万夫之中有一人”。 再说“凤毛”。这个称谓最早出自《世说新语·容止》:“王敬伦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桓公,公服从大门入,桓公望之,曰:‘大奴固自有凤毛。’” 王劭字敬伦,小字大奴。王劭的父亲就是东晋名臣、丞相王导,王劭是其第五子。桓公即东晋权臣桓温。 桓温评价王劭“固自有凤毛”,其后南北朝时期梁元帝萧绎所著《金楼子》中说:“世人相与呼父为凤毛。”近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先生在为《世说新语》所作的笺疏中说:“《金楼子》梁元帝所撰,据其所言,是南朝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不过梁元帝已经“不知此言意何所出”。 也就是说,至迟从晋代开始,才华赶得上父亲的儿子通称为“凤毛”。显然,这是把才华横溢、文采俊秀的父亲比作了“凤”。雄称“凤”,雌称“凰”,因此才有“凤毛”的比喻。 比《世说新语》稍晚几十年的《南齐书》中也记载了一则“凤毛”的趣事。据《谢超宗传》载:“新安王子鸾,孝武帝宠子,超宗以选补王国常侍。王母殷淑仪卒,超宗作诔奏之,帝大嗟赏,曰:‘超宗殊有凤毛,恐灵运复出。’” 谢超宗的祖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山水诗人谢灵运,父亲是谢灵运的独子谢凤。谢超宗时任宋孝武帝刘骏的宠子、新安王刘子鸾的常侍。刘子鸾的母亲殷淑仪死后,谢超宗写了一篇悼文,孝武帝看到后,称赞他“有凤毛”。谢超宗的父亲恰恰名“凤”,“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正像为他量身定做的一般。如果以这个故事作为“凤毛”一词的语源,梁元帝当不会发出不知出处的感叹,可惜的是宋孝武帝对谢超宗的称赞,已经晚于桓温对王劭的称赞将近一百年了。 谢超宗“凤毛”的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尾声。据《金楼子》一书记载,宋孝武帝称赞谢超宗的时候,大臣王翼在座,不知“凤毛”为何物,就问谢超宗:“弟有凤毛,吾不曾见此物,暂借一看。”谢超宗避父名讳,狼狈起身入内。王翼还以为他去取凤毛,等了很久,谢超宗出来后,王翼责问道:“凤毛止于此一看,本不将去,差无损失,那得遂不见借?”谢超宗又狼狈避去。可发一笑! 至迟到明代,“凤毛”和“麟角”才组合到一起,一直使用到今天,不过“凤毛”的本义早就消失了。 ![]() 《古圣贤像传略》卷五『谢康乐像』,清代顾沅辑录,孔莲卿绘像,清道光十年(一八三〇)刊本。 《古圣贤像传略》是一部汇编历代名贤画像的图谱书籍,共十六卷,收录自上古仓颉、后稷至明代陈子龙、冒襄四百多幅人物画像,每人一图一传,摹绘精细。这一幅绘的是谢灵运半身像。谢灵运小名“客”,自幼颖悟,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十八岁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的一大流派。他政治上常有浮沉,便寄情山水,其诗“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钟嵘语)。 他曾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对自己的才华极为自信。画中这位凤毛麟角般人物已是垂垂老者,不复高傲恣肆之气,面容温和,是一位笃信佛教的老人模样了。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