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黑 |
字源 | 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欧阳修) 汉字身世小档案 ■ 《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认为“黑,火所熏之色也。”下面烧火,上面是烟囱,熏得发黑,故会意为黑色。 ■ 根据五行学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地谓之黄”,北方属水,黑色。 ■ 黑色原为帝王之色,后来变为黄色。黑色地位的低落大概跟佛教的兴盛有关,佛教把恶业称作“黑业”。“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 ■ 古人把年轻人叫作“黑头”,黑痣称为“黑子”。 ![]() 元怀所著《拊掌录》记载了欧阳修的一则趣事。欧阳修与人行酒令,约定各作诗两句,每句中必须嵌入徒刑以上的罪名。一人曰:“持刀哄寡妇,下海劫人船。”欧阳修曰:“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这四项都是徒刑以上的罪名。 黑,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但是会意的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谷衍奎在《汉字源流字典》中认为“像人头面上有饰物形”,意思是古人生活环境很差,为避兽害,不仅头上戴有饰物,还将脸面抹黑作为保护色。此说较为牵强,因为这个字形上面的圆形物并不像饰物的形状。我认为下面是人形,人的头上套了一只袋子,头脸都套在袋子里面,自然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因此会意为“黑”。 再来看看“黑”字的金文字形❷、❸、❹,显然也是一个会意字,但是会意的是什么仍然众说纷纭。谷衍奎认为金文对甲骨文字形加以繁化,“头面上有黑点,身上有饰物”,“后又将一定图案刺在头面上作为同族的标志,后又发展为假面具。所以‘黑’的初意应是把头面涂抹得看不清楚”。但是如上所述,饰物的形状并没有说服力。白川静先生则认为下面是“火”,上面是装有物品的口袋,“将橐中之物烤焦发黑,或变成黑色粉末,因此有了发黑、黑色之意”。但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的下面明明都是人形,跟“火”的形状相去甚远。因此我认为“黑”的金文字形仍然紧承甲骨文而来:上面还是袋子,只不过袋子很脏,所以添加了很多黑色的粉末或烟灰,在表达“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的同时,再用身上、头脸上都溅满了黑色粉末或烟灰来进一步加强“黑”的意义表达。 黑,小篆字形❺,在金文字形的基础上讹变得非常厉害,下面由人形和黑色粉末、烟灰讹变成了两个“火”的“炎”,上面讹变成了屋顶通气孔的形状。因此《说文解字》根据小篆字形解释道:“黑,火所熏之色也。”下面烧火,上面是烟囱,熏得发黑,故会意为黑色。楷体字形除了下面的“火”还存在之外,上面完全看不出造字的本意了。 古时以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为正色,根据五行学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地谓之黄”,北方属水,黑色。据《礼记》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夏代崇尚黑色,举办丧事要在晚上,战事要乘黑马,祭祀要用黑色的牲畜。此后历经殷人尚白、周人尚赤之后,秦代又继承了夏代的传统。秦文公有一次出猎,捕获了一条黑龙,认为这是水德之瑞,于是秦始皇将秦朝定为“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后来崇尚黑色的习俗才渐渐消退,更多的开始崇尚黄色了。黑色地位的低落大概跟佛教的兴盛有关,佛教把恶业称作“黑业”:“黑业者,是不善业果报地狱受苦恼处,是中众生,以大苦恼闷极,故名为黑。” 乌鸦全身黑色,因此也用“乌”来代表黑色。《小尔雅》:“纯黑而反哺者,谓之乌。”传说小鸦长大后,会衔食喂养母鸦,此之谓反哺,乌鸦因此被称作“慈乌”。古人还把年轻人叫作“黑头”,因为头发发黑的缘故。司马光写道:“黑头强仕之时,已登廊庙;黄发老成之日,还赏林泉。”黑头和黄发,多么鲜明的对比!以“黑头”而居高位者称“黑头公”,晋代的王珣,二十岁时与谢玄一起做桓温的佐吏,二人皆富有才干,桓温如此评价二人:“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桓温不愧有知人之明,果然,谢玄不到四十岁就成为东晋名将;而王珣更是年纪轻轻就封侯。正应了吴伟业的这句诗:“谈笑阮生青眼客,文章王掾黑头公。” 古代早就有了“黑子”一词,不过最早可不是指太阳黑子,而是指人身上的黑痣,这倒跟“黑”的金文字形中的那些黑点非常相像。据说汉高祖刘邦的长相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高鼻梁,高眉骨,美须髯,令人称奇的是左腿上居然还有七十二颗黑痣!且不论七十二颗黑痣如何可能,即使可能,那也类似于一种生理缺陷,搁在成王败寇的胜利者身上,却反而成了生具异相的证据!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