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夏

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孔安国)

汉字身世小档案

“夏”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字形没有公认的解释。

相传大禹擅长作乐,乐章即以“夏”命名。

“夏”由隆重盛大的农耕之舞而引申为盛大、大之意,孔安国解释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这就是中国别称“华夏”的由来。

《史记·夏本纪》:“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禹称帝的国号为夏后氏或夏氏,简称为“夏”。这是中国典籍中的记载,考古界尚未发现夏代存在的直接证据,晚于夏代的甲骨文中也还没有发现公认的“夏”字。这确实是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们只能从“夏”字的字形起源和古代典籍的记载,来大致勾勒夏代为何以“夏”命名,以及中国别称“华夏”的由来。

夏,金文字形A,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象形字,但象的到底是什么形,学界大致共有十种说法,比如人形说、图腾说、大禹治水之形说、舞蹈之形说等,但都因证据不充分而一一得到驳斥。我赞同舞蹈之形说,但又与传统的释义有别。

仔细研究这个字形,其上部为“页”,是人头的象形,这一点没有争议。有争议的是下部的字符。右侧是一只手,中间是一个人操持之状,人的腿伸得很长,尽头处是一把形似木叉的耕地农具,这种农具叫“耒(l0i)”。这个人操持的是什么东西呢?最左边的两个字符非常像刀具之形。这个人脚踩农具,手持刀具,如此复杂的造型不像是真的在干农活儿,倒像是一种仪式。我认为这确实是一种仪式,是模仿农耕动作表演的舞蹈。

相传大禹擅长作乐,乐章即以“夏”命名,比如后世记载的《大夏》《三夏》《九夏》,郑玄解释《九夏》说:“《九夏》皆诗篇名,颂之族类也。此歌之大者,载在乐章,乐崩亦从而亡。”可见《九夏》乃是“颂之族类”,歌颂自己部族的乐章。再联想到大禹的儿子启,据《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启也是一个乐舞能手:“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翳(y#)”是羽毛所制的华盖。农耕是农业社会的支柱,播种或丰收时举行的祀祖娱神仪式,模仿农耕的动作制作乐舞乃题中应有之义,古代君王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之神,乐舞当然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因此,大禹将国名定为“夏”,极有可能就是以农耕之舞命名,此即“颂之族类”,“夏”的这个字形表现的就是农耕的舞蹈。

夏,金文字形B,这个舞蹈的人头发都飘起来了,喜气洋洋的样子一望可知;右臂还擎着一个圆环状的东西,这个东西很可能是圆形而中间有孔的玉环,这让我们想起夏启舞蹈的时候“右手操环”的描述。金文字形C,舞蹈之形加以简化。金文字形D,头、手、脚、玉环都变形得厉害。小篆字形E,只剩下了人的身体,农具和玉环都消失不见了。

《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这是引申义。“夏”由隆重盛大的农耕之舞而引申为盛大、大之意,孔安国解释说:“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这就是中国别称“华夏”的由来。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