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女 |
字源 | 女蚕月条桑,取彼斧 汉字身世小档案 ■ 甲骨文字形的“女”就像一个双手相交,面朝左跪着的女人。 ■ 严格来说,未嫁之女称作“女”,已嫁之女称作“妇”。 ■ 《礼记·内则》规定:生了男孩儿,要在大门左侧挂上一把木弓;生了女孩儿,要在大门右侧挂上一条佩巾。 ■ 因为男孩儿和女孩儿体质不同,“女”又引申为“柔弱”之意。 ![]() “女”这个字的造字形态,历来争议颇多,我们先来看它的字形。 女,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而且惟妙惟肖,就像一个双手相交,面朝左跪着的女人。甲骨文字形❷,跪姿稍有变化。金文字形❸,面朝右跪着的女人,头上多了一根发簪。金文字形❹,样子更好看,更栩栩如生,头上的发簪仍然在。小篆字形❺,跪姿已经不明显了。楷体字形完全看不出跪着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女,妇人也,象形。”其实这是统而言之,严格区分的话,未嫁之女称作“女”,已嫁之女称作“妇”。至于“女”字的造字形态为什么会采取跪姿,段玉裁解释说“象其掩敛自守之状”,意思是一副顺从的样子。这也是大部分学者的看法,即女子跪在男人面前,反映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但是未嫁之女称作“女”,既然未嫁,哪里来的男人?在父亲兄弟之间大约用不着如此卑微吧。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认为“是上古虏婚习俗的遗迹”,意思是被掳走的女子方才取“柔顺交臂跪坐之形”。日本汉学家白川静先生认为这是女子向神灵跪拜的祈祷之姿。我倒更倾向于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日常生活多取跪姿,未嫁之女从事家务劳动较多,比如为家人盛饭之类,跪姿应当是常见的形态,因此才有造字形态为跪姿的字形。 当然也不可否认,母系氏族社会之后,女子的地位确实比男子较为低下,从《诗经·斯干》一诗中即可看出,诗中吟咏道:“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生了男孩儿,就让他睡在榻上,给他穿上衣服,让他玩璋这种玉器。因此生男孩儿又称作“弄璋之喜”。“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生了女孩儿,却让她睡在地上,“裼”(tì)是襁褓,把女孩儿包在襁褓里,“瓦”是用瓦所制的纺锤,给女孩儿玩的是纺锤。因此生女孩儿又称作“弄瓦之喜”。 《礼记·内则》规定:“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shuì)于门右。”生了男孩儿,要在大门左侧挂上一把木弓;生了女孩儿,要在大门右侧挂上一条佩巾。这也是因为男孩儿和女孩儿体质不同,因此“女”又引申为柔弱之意。《诗经·七月》一诗中吟咏道:“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夏历三月开始养蚕,故称“蚕月”;“条桑”即采桑;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qiāng);“远扬”指向上长的长枝条;“猗”(yī)是束成一束采下来;“女桑”即指柔弱的桑树,“俗呼桑树小而条长者为女桑树”。整句话意为用斧子砍伐向上长的长枝条,用手采摘柔弱的桑树的桑叶。 值得注意的是“女墙”“女儿墙”的称谓,并非另外还有“男墙”“男儿墙”,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解释道:“城上垣曰睥睨,言于其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若女子之于丈夫也。”“睥睨”(pì nì)乃窥伺之态,以之形容城墙上面用来窥探敌情的锯齿形的短墙,却被赋予了男尊女卑的含义,可发一叹!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