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午,牾也。五月,陰气午逆陽,冒地而出。此與矢同意。凡午之屬皆从午。”
【釋形】
午,甲骨文 .JPG)
, 象杵之形。一豎中間或加一粗點、或為圈狀;或與下端亦標成圈狀,其中間之粗點或圓圈,以示“把手”,下端之圓圈狀示杵之錘端。金文或與甲文形同,或其表示“把手”由粗點變為左右之斜畫。是杵用以“舂米”,故古文舂作
,象用午(杵)搗之於臼形。由於“午(杵)”之舂米,需要返復、連續搗之,是杵之本字。借為子午之午,便加木為杵。午與臼合構,故有逆啎義。
【釋義】
(一)人名。王子午鼎:“隹(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子午擇其吉金,自乍(作)
彝
鼎。”王子午為楚莊王子,字子庚。左傳·襄公十五年:“楚公子午為令尹,公子罷戎為右尹,薦子馮為大司馬。”又十八年:“楚公子午帥師伐鄭。”
(二)通“五”,氏名。午字父甗:“午字(孳)父乍(作)旅
(甗)。”陳直讀金日札卷二、乙編:“家墨迻兄云:‘午’為‘五’字之聲假,說文午、五兩部,同有午逆及交午之義。五在姓氏,又通作伍,新出唐仵願德墓志云:‘其先楚大夫員之後也。’足證五、伍、午、仵四字,在姓氏上尤互相通用。”
(三)地支的第七位。與天干相配用為紀日。戍
鼎:“丙午,王商(賞)戍
貝廿(二十)朋。”
【字例】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