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夏,中國之人也。从夊,从頁,从
。
,兩手;夊,兩足也。
,古文
。”
【釋形】
夏,猴、
、猱。今之典籍釋古代漢族自稱為“夏”。甲骨文
(甲2336)。甲骨文字典在
下收之。云:“王國維謂象人首手足之形”,“唐蘭謂象似人之獸形”,“李孝定謂象母猴形。”“此字當從王國維說釋
。”釋之“獼猴”。唐蘭古文字學導論:“此象猴形,舊釋猴,今按乃
字。”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或釋為
,或釋為猱。
像猴形的甲骨文:
1.……其隻(獲)
。(合集10468)——捕獲了猴子。
2.己子(巳)卜,雀以
。十二月。(合集8984)——雀帶猴子來。
3.己子(巳)卜,雀不其以
。(合集8984)——雀不會帶猴子來。
字,説文訓爲“母猴”,卽獼猴,又作馬猴、沐猴。猴性貪,故曰“貪獸”。又説文·犬部:“猴,
也。从犬,侯聲。”二字互訓同義但不同音。
,說文、集韻訓讀奴刀切,與“擾”音同。猴性好動,愛抓耳撓腮,就用本爲猴義的
表示,成爲動詞,音奴刀切。“憂”是擾的本字;“
”亦是“
”的本字。説文:“
,煩也。从手,
聲。而沼切。”其音與奴刀切相同,“
”與“憂”當是一字之分化。說文:“撓,擾也。从手,堯聲。奴巧切。”是擾的俗體。卜辭:“丙戌卜,爭貞:
不乍(作)
,
(葉)王事。一月。”(合集5476)意爲“不對某方國騷
(擾),與其
(葉)商殷王之政事。”
“猴”,甲文是象形字。除“
”之外,還其對應的有“夏”字。夏,在先秦典籍中指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夏字到周代指中國。詩經·周頌·時邁:“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朱熹傳:“夏,中國也。”其“夏”於先秦典籍所指“華夏”之中國,見“釋義”之(二)。
甲骨刻辭在象猴形的字前冠以“髙祖”二字:
乙亥卜,高且(祖)
,尞二十牛。(屯4528)——向高且(祖)
進行燎祭,用了二十頭牛。
又甲骨文
(合集6300),“象一人倒提斧鉞之形”,新編甲骨文字典釋為“夏”,其乃象猴形。
象猴形之字釋“夏”,王國維謂卽“帝嚳”,唐蘭以為與王亥世次相近之先祖名,王襄簠室殷契徵文考釋·帝系以爲是“禼之異文”。饒宗頣殷代貞卜人物通考曰:“說文禼,‘讀與偰同’,是夏卽殷祖之契矣。卜辭稱‘髙祖’者,有‘髙祖亥’、‘髙祖乙’及‘髙祖夏’。”國語·周語下:“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荀子·成相篇:“契玄王,生昭明。……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殷人的先祖是契,稱號叫玄王。
殷商由契開始,到了第十四代,便是王天下的成湯。史記·殷本記:“契卒,子昭明立。……子天乙立,是為成湯。”恰好十四代。
由於漢字的演變從甲文、金文、竹簡、帛書以至到小篆、隸、楷,形的較大變化,後人作了不同的解讀。但慎密細考總還保存一些通用的證據。
、
二字爲猴坐形,後世的對應字是猴。
、
、
三字爲猴立形,後演化爲三形:①金文
(秦公簋),小篆變爲
,隸定爲夏。②小篆作
,隸定爲
,本爲猴,篆文還保存了其頭、身、手、足、尾之形,後人作動詞用,音奴刀切。③金文
(伯暊父鼎)的右部
,本是夏字的形變,小篆作
,隸定爲頁。
(合集30403)、
(屯622)、
(合集28252)三字象猴企形,頭上有毛髮,古文作
,
表示頭及頭髮,
表示身和足,
表示手指與胳膊;小篆變爲
,隸定作禼。先秦古籍中又以“契”代替。因爲是人名。加人旁作“偰”。竊字所从之禼,就是猴子,猴子偷襲食物躲避到洞穴裏去就是竊,亦可證。
夏、
、頁、禼爲同源字。夏、禼、契古音同。夏,胡雅切。頁,胡結切。猴,乎溝切。其韻母變化過程是ɑ—e—ou。禼,私列切。列、結在上古同屬質部。私字在中古屬心母。心母中的字,有的是從上古曉母或匣母變來。因此禼的古音應與夏、頁二字相同。契與禼同音,故又用契。甲骨文中的“高且
”是“髙祖夏”,卽髙祖契(xià)。據世本·王侯大夫譜:“帝嚳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嫄,是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簡狄,而生契;次妃陳鋒氏之女曰慶都,生帝堯;次妃娵(jū)訾(zī)氏之女曰常儀,生摯。”可知帝嚳的兒子很多。
.JPG)
盆
夏字的形義是猴。早期表“夏(夏季字)”的字當是“
.JPG)
”。
盆字,
唐蘭郟縣出土的銅器群釋“日夭”二字。(據
文物參考資料1954年第5期)有釋為“昋”。可商,日字置于赤身裸體(喻意為炎熱)且一手指向頭頂的“日”字,顯然為借體象形字,突顯烈日之下人其受苦暑之熱故其赤體。推測“
.JPG)
”是“夏”的本字。
銘文用為姓氏用字。甲骨文作
.JPG)
(
合集28001),辭曰:“丁未卜,
.JPG)
貞:危方
.JPG)
.JPG)
新家,今秋王其從。”用爲貞人名,出現次數很多,
殷墟甲骨刻辭類纂楷化作“暊”。金文作
.JPG)
(
伯暊父鼎),从日,右邊的構件是甲骨文像猴形字的形變,卽夏字;又作
.JPG)
(
齊叔夷鎛),卽夏字,其類同於
楚帛書作
.JPG)
,左部从日、止,與右邊之構件相合卽夏字。1984年出土于
江蘇丹徒縣北山頂墓葬的器銘
.JPG)
編鎛“夏”字作“
.JPG)
”,成了形聲字,右部是今之“夏”字的直接來源。因
許慎未見暊、
.JPG)
諸類形體,
說文收之古文
.JPG)
,將左構件放在下面,將右構件省爲
.JPG)
放到上面,其形大變。(上釋參見
何金松漢字文化解讀)從
牆盤、
秦公簋字看,其形又別構,象手足並用而舞之,古有舞師、舞雩(見
周禮·
春官·
舞師、
舞巫)又有舞夏(見
周官·
大司樂)。另參見“獶”字。
【釋義】 (一)夏民族之始祖。
史牆盤:“上帝司夏尤保,受(授)天子
.JPG)
(綰)令厚福豐年,方
.JPG)
(蠻)亡(無)不
.JPG)
見。”司後一字,
唐蘭釋“夏”,“上帝司夏尤保”句釋為“上帝的後代
夏和神巫名
保。”
裘錫圭釋“
司夏”為“
后稷”,云:“據
大雅·
生民、
魯頌·
閟宮,
周人本以
后稷為上帝之子,
大雅·
雲漢:‘
后稷不克,上帝不臨’,
閟宮:‘皇皇后帝,皇祖
后稷’,皆以
后稷與上帝並提,與盤銘同。”
楊寬云:“
周族的始祖實際上有兩個,就是先妣
姜嫄和始祖
后稷。
周人對這兩人都有特別的隆重的祭典。”
(二)華夏。指中原地區的諸侯國。後泛稱中國。
秦公簋:“嚴
.JPG)
(恭)寅天命,保
.JPG)
(業)氒秦,虩事(使)
.JPG)
(蠻)夏。”
叔夷鎛字作“
.JPG)
”,
段玉裁說文註:“(夏)以別于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徐灝箋:“
夏時
夷狄始入
中國,因謂
中國人為
夏人,沿舊稱也。”
尚書·
舜典:“蠻夷猾
~。”偽
孔傳:“夏,華夏。”
詩經·
周頌·
時邁:“我求懿德,肆于時
~,允王保之。”
朱熹集傳:“夏,
中國也。”其之“夏”於先秦典籍中所指“中國人”,傅斯年
夷夏東西說一文在引證了左傳、國語、詩經、尚書以及史記等關于夏後的蹤跡之說:“據以各書記夏地,可知夏之區域,山西省南部,卽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卽伊洛嵩高一帶,東不過平漢線,西有陜西省一部分,卽渭水下流。”
(三)四季的第二季,春、秋二季之間為夏。
鄂君啓舟節:“大司馬卲(昭)
.JPG)
(陽)贁(敗)晉帀(師)於襄陵之
.JPG)
(歲),
.JPG)
(夏)
.JPG)
之月,乙亥之日,王凥(踞)於
.JPG)
郢之遊宮。”
尚書·
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
(四)人名。
伯
父鬲:“白(伯)
.JPG)
(夏)父乍(作)畢
.JPG)
(姬)
.JPG)
鬲。”
仲夏父鬲:“右戲中(仲)夏父乍(作)豐鬲。”前銘之“伯”,後銘之“仲”,當為伯、仲、叔、季之長幼行輩之稱,“父”為男者之字,
夏卽其字,亦為氏。
(五)地名。
鄂君啓舟節:“自鄂
.JPG)
(往):逾沽、
.JPG)
灘、……逾
.JPG)
(
.JPG)
、夏),內
.JPG)
。”
讀本:“
.JPG)
:指夏水。”
【字例】 .JPG)
文夏父丁簋
.JPG)
盆
.JPG)
伯夏父鬲
.JPG)
伯夏父鼎
.JPG)
仲夏父鬲
.JPG)
史牆盤
.JPG)
邳伯罍
.JPG)
叔夷鐘
.JPG)
秦公簋
.JPG)
.JPG)
編鎛
.JPG)
鄂君啓
舟節
.JPG)
鄂君啓
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