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源辞典,字源查询,字源网">
說文:“,艸也。从艸,冘聲。”
【釋形】
,金文从,从。,形近於甲文“方”字作“ ”(屯245)又(合集540)。楊樹達積微居甲文說:冘,“象人荷擔,兩端有物,以手上扶擔木之形,始悟此字為儋字之象形初文也。……今字作擔。按詹聲、冘聲古皆閉口音陽聲字,音最相近。从冘聲之字如眈紞酖音讀,今皆與儋同,故知其為一字矣。異者,冘為象形,儋為形聲耳。”考察从“冘”得聲之字的音讀有:,廣韻:都敢切,音dǎn;又直深切,音chén;唐韻:馀針切,音yín。
沈,集韻:徒南切,音tán;廣韻:直深切,音chén;又式荏切,音shěn。
鈂,廣韻:直深切,音chén;又昨淫切,音qín;集韻:知鴆切,音zhèn。
耽,廣韻:丁含切,音dān;又都感切,音dǎn。
可知从,从冘會意,冘亦聲。從楊說,擔物為一工具橫置於肩上,兩頭繫物之下垂。有些事物與之相類,故造字表達其概念意義,便以“冘”為聲符,亦聲中有意,含有兩頭(兩邊、兩側)對稱或“橫著”之意。如枕,說文·木部:“枕,臥所薦首者。从木,冘聲。”此以“木”為形符,冘為聲符,表示枕頭橫放於頭下面。詩經·唐風·葛生:“角枕粲兮,錦衾爛兮。”又耽,淮南子·墜形:“夸父耽耳,在其北方。”高誘註:“耽耳,耳垂在肩上。”兩隻大耳呈下垂狀。又髧,玉篇:“髧,髮垂貌。”詩經·鄘風·柏舟:“髧彼兩髦,實難我儀。”毛傳:“髧,兩髦之貌。”故,从,古文从艸與从木,往往混用不別。疑,銘文為枕之義。
番生簋蓋之“”字,銘中僅見一例,金文編收入“”字條,讀為“金二鈴”。潘玉坤西周金文語序研究从“”,釋為“方”,卽“”,讀為“枋”。“芳”通“枋”。
【釋義】
枕(,讀zhěn),對稱的二飾物。番生簋蓋:“易(賜)……朱旂金二鈴。”毛公鼎:“……馬四匹、攸(鋚)勒、金、金(膺)、朱旂二(鈴)。”王輝商周金文·毛公鼎銘文註云:“金,孫詒讓作金鬣,釋作。音mǎn,說文‘蓋也。’段玉裁註:‘司馬彪輿服志:“乘輿金。”劉昭註引蔡邕獨斷曰:“金者,馬冠也,高廣各五寸,上如五華形,在馬髦前。”……蓋者,人囪也’。金是馬頭上的裝飾品。”簋銘之“金”,猶近鼎銘之“金”。疑“”修飾于“鈴”,“二鈴”卽一對對稱的“銅鈴”,或為飾於旗上一對對稱之銅鈴,猶“鑾”鈴。西周金文語序研究釋為“”,卽“枋”通“柄(bìnɡ)”。云:“卽旃,假為枋。朱旂金二鈴就是飾有青銅的純朱紅色旗二柄。”
【字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438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