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画

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左传》)

汉字身世小档案

“画”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一只手拿着笔,下面花纹状的图案,会意为以手画图。

古云,画,界也。“画”由此引申为以彩画或图案作装饰,还可引申为停止。

因为在风俗淳朴的时代,法令宽松,只需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左传·襄公四年》:“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大禹治水,足迹踏遍了中国的疆域,也因此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里的“画”是划分之意。“画”的繁体字形是“畫”,是个很复杂的汉字,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

画,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只手拿着笔,下面花纹状的图案,有人认为就是单纯的图案,会意为以手画图。金文字形B,紧承甲骨文字形而来,手握的显然不是刻刀,而是竹管之类的书写工具。下面的花纹状图案更加圆润,显示此时的书写工具已经非常柔软,这是将毛绑在竹管上才能画得出来的。这个图案很像一种符号。

画,金文字形C,下面是一块田地,中间的四个黑点代表庄稼。由这样的演变看来,甲骨文字形中的花纹状图案很有可能是在图纸上画出的田界的符号。金文字形D,下面是“田”,“田”上面向下弯曲的弧状符号表示田界。金文字形E,“田”下面又添加了一个口形,代表田地所在的城邑。小篆字形F,紧承金文字形而来。

《说文解字》:“画,界也。象田四界,聿所以画之。”许慎的释义非常符合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张舜徽先生曾发出这样的疑问:“田地之界,岂可以笔画之乎?”这就未免太过拘泥,古人完全可以先用笔在图纸上画出田界,再去田里进行具体的画界工作。“芒芒禹迹,画为九州”,正是“画”的本义,将中国的疆域画界而为九州。

“画”由此引申为以彩画或图案作装饰,比如古诗中常常出现的“画烛”,是指有彩饰的蜡烛,“画堂”则指装饰有彩绘的殿堂。再举一个有趣的例子。《礼记·丧大记》中规定:“饰棺,君……黼翣二,黻翣二,画翣二。”从士阶层到天子的棺木都有装饰,称作“棺饰”,又叫“翣(sh3)”。黼(f^)翣是绣有黑白相间花纹的棺饰,黻(f%)翣是绣有青黑相间花纹的棺饰,画翣则是绣有彩色花纹的棺饰。这三种棺饰,天子的棺木上要各覆两个,可以想象是多么的华丽!

“画”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义项:停止。田界之所以叫“界”,那就一定会有边界,至边界而止,“画”因此引申为停止。《论语·雍也》:“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孔安国解释说:“画,止也。力不足者,当中道而废,今汝自止耳,非力极。”意思是孔子责怪冉求不是因为能力不足才半途而废,而是因为不爱学习的缘故。

“画地为牢”这个成语如今常与“故步自封”连用,比喻自我设限,当然是一个贬义词。但是在司马迁的名作《报任安书》中,给出了这个成语的原意:“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入,削木为吏议不对,定计于鲜也。”画地而为牢狱,节操之士绝不肯进去;刻木而为狱吏,节操之士绝不会受其审讯,他们的态度非常鲜明。

为什么要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呢?这是因为在风俗淳朴的时代,法令宽松,只需画地为牢、削木为吏就可以治理好国家,而不需要建立真正的监狱,设置凶恶的狱吏。宋元话本小说《武王伐纣平话》中颂扬周文王“画地为牢,刻木为吏,治政恤民,囹圄皆空”,就是这一制度的生动写照。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8: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