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爵 |
字源 | 爵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许慎) 汉字身世小档案 ■ “爵”和“雀”是通假字,爵就是雀形的酒器。 ■ 爵是祭祀和宴饮时的礼器,于是引申出爵位的意思。 ■ 把爵制成雀的形状,是对饮酒之人的一种劝诫。雀的鸣叫声像“节节足足”,所以喝酒要节制,要知足。 ![]() 《说文解字》:“爵,礼器也,象爵之形。” 爵,甲骨文字形❶,果然如同许慎所说的,是个象形字,下面有三足,中间是盛酒或温酒的器腹,器腹里面的圆圈表示盛的酒,器腹的左边开口叫“流”,便于吸饮。“爵”的上面一定要有两柱,这是礼制所规定的,因此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那个箭头就用来表示两柱,两柱的形制通常为帽形柱。甲骨文字形❷,器腹里面的酒用一横来表示。 爵,金文字形❸,上面的两柱稍有变形,器腹里面也没有了酒。金文字形❹,简直就是“爵”的画像,只不过在右侧添加了一只手,表示以手持爵。金文字形❺,变得复杂起来,除了右边的手之外,左边依次为:上为帽形柱,中为器腹和“流”的变形,下面添加了一个“鬯”字,“鬯(chàng)”是黑黍和郁金草酿成的一种香酒。《说文解字》:“中有鬯酒,又持之也,所以饮。”许慎的意思是,爵中装着鬯这种香酒,用手持之而饮。小篆字形❻,直接从金文演变而来。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和饮酒,出土的殷代酒器之多,表明殷人饮酒的风气之盛。纣王有酒池肉林的宴会,可见一斑。古代酒器很多,本文略举几例。郑玄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觚(gū)呈喇叭形,细腰,高圈足,腹和圈足上有棱;觯(zhì)多为圆腹敞口,圈足有盖;角,形状像爵,但是没有上面的两柱和出酒的嘴,两尾对称,有盖;散,只以漆涂面,不用别的装饰,为地位卑贱的人所用。 《左传·庄公二十一年》:“虢公请器,王与之爵。”虢公向周王请求赐酒器,周王赐给他了爵。爵既是祭祀和宴饮时的礼器,于是引申出爵位的意思。据《礼记·王制》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后世把官职统称为官爵。商鞅辅佐秦孝公变法时,为了奖励军功,设置了二十等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据《韩非子》载:“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意思是战争中斩一个敌人的头颅授予一级爵位,做官的话可做五十石之官;斩两个敌人的头颅授予二级爵位,做官的话可做百石之官……以此类推。一首一级,后来干脆简称作“首级”,这就是“首级”一词的来源。首级制度直到北宋方才废除。 古人为什么把爵制成这种形状呢?《说文解字》:“器象爵者,取其鸣节节足足也。”节节足足是鸟雀鸣叫的声音,古人认为这种鸣叫的声音是一种劝诫,节是节制,足是知足,所以许慎说爵制成雀的形状,是对饮酒之人的一种劝诫。因此古人说:“取其能飞而不溺于酒,以示儆焉。”又说:“取其鸣节,以戒荒淫。”都是劝诫饮酒之人不要贪杯的意思。因此,“爵”和“雀”其实是通假字,爵的样子跟雀非常相像。 阅读古籍的时候,如果遇到含有“爵”的句子,并且按照“爵”的意思读不通的时候,可以试着用“雀”来读。比如《孟子》中有“为丛驱爵”的话,这个“爵”当作爵位、爵禄就讲不通,而当作“雀”就可以讲通了,即为丛林驱赶来鸟雀。还有“爵室”一词,《释名·释船》:“在上曰爵室,于中候望之,如鸟雀之警示也。”还有“爵弁”,这种帽子是用赤黑色的布做的,像雀头部的颜色,故称“爵弁”。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