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白衣卿相 |
字源 | 白衣卿相原来是推重进士的称号北宋著名词人柳永《鹤冲天》词中有这样的名句:“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喜欢看古装电视剧或古典戏曲的读者朋友也常常会听到“白衣卿相”的称谓。“白衣”是古代平民的服饰,也指没有功名或官职的士子。一般辞典对“白衣卿相”的解释是:指尚未发迹的读书人。这种解释不完全准确。 科举制度始于隋代。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举”。“常科”即惯常、正常的考试科目;“制举”又称“制科”,即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目的是选拔特殊人才。“常科”中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顾名思义,“明经”即明习儒家经典,“进士”则考诗赋和时事策论。进士科比明经科要难得多,而且录取率也低得多,因此进士科最重要,地位也最尊贵。 唐人李肇所著《唐国史补》中记载:“进士为时所尚久矣,是故俊乂实集其中,由此出者,终身为闻人。”“俊乂(yì)”即贤才。五代学者王定保《唐摭(zhí)言》中记载:“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以至岁贡常不减八九百人。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可见唐人对进士的推重。在《唐摭言》一书中,王定保还记载了唐太宗的一则趣事:“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gòu)”意为张弓,“彀中”则指弓箭所能射及的范围。唐太宗见新进士而心喜,与唐人推重进士如出一辙。 “白衣卿相”的称谓即由“白衣公卿”和“一品白衫”而来,但并非泛泛用来称呼尚未发迹的读书人,而是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的特定称号,因为一旦进士及第,仕途一片光明,前途远大,假以时日就可以官至一品,虽然今天还穿着无官无职的白衫。 过于推重进士也有弊端,人人都想经由进士科出身,结果导致了王定保总结的一个怪象:“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后人将“白衣卿相”的称谓扩大化,只要是尚未得中功名的读书人,一概美称为“白衣卿相”,虽然是对读书人的鼓励之词,但已经远离其本义了。 ![]() 《古今小说》卷十二插图『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明代冯梦龙编,明代刊本,图据日本法政大学图书馆藏本。 冯梦龙,明代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学家、戏曲家。《古今小说》是《喻世明言》的初刻本,它和《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并称“三言”,是宋、元、明三代“话本”与“拟话本”的重要选集,共四十卷,每卷一个小故事。 《众名姬春风吊柳七》是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传记小说。北宋婉约派大词人柳永,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所以又称柳七。他仕途坎坷,两次应考不中,落榜后流连秦楼楚馆,写了一首牢骚极盛的《鹤冲天》,中有“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听说,斥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自是厌薄官情,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有井水饮处即歌柳词”。这篇小说便据此敷衍改编而来。柳永官场失意,却被歌姬舞女所敬重,以致清明祭奠其墓成为青楼风俗,也不愧“白衣卿相”之名了。 ![]()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