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车 |
字源 | 车 有轮子有车厢有横木的一辆车子有车马,弗驰弗驱 ——《诗经》 在中国古代,总是车马并举,一般来说,没有无马的车,也没有无车的马。比如《诗经·山有枢》中的诗句:“子有车马,弗驰弗驱。”您有车又有马,却不乘又不坐。《周易·系辞》载黄帝的功绩之一是:“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可见除马车外,还有牛车。马车供贵族出行和作战使用;牛车用来载运货物,魏晋以前牛车很低贱,贵族是不能乘坐的,魏晋之后,王公贵族们才开始乘坐牛车。相传黄帝造车,直到其子少昊时才用牛拉车,到了禹的时候,任命奚仲为“车正”,这才开始用马拉车。 车,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象形字,横着看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甲骨文字形B,更是非常形象的一辆车的形状,下面是两只轮子,连着上面的车厢。金文字形C,也是横视图,两只轮子的前面是车辕前端的横木,叫“衡”,乃是驾马之处。小篆字形D,仅仅保留了一只车轮。楷书繁体字形E,同于小篆。简化后的简体字完全看不出象形的样子了。 ![]() ![]() 《说文解字》:“车,舆轮之总名。”一辆车,最显眼的部分当然是车厢和车轮。车厢叫“舆”,里面既可以乘人,又可以纳物,因此而引申为“众多”之意,比如“舆论”就是指公众的言论。周代就把造车工人称作“舆人”,《周礼·考工记》中载有非常详细的造车方法,而且车的种类也分得很细,大的类别分成两类,大车和小车。大车又分为以下几种:大车,指行于平地的牛车;柏车,行于山地的大车;羊车,装饰精美的大车。这三种车都用牛来拉,而且都是两辕。小车又分为以下几种:田车,“田”是田猎,打猎用的车子;兵车,顾名思义,就是打仗用的战车;乘车,又叫安车,“安”是安坐的意思,古人乘车跟今天完全不同,是站立在车厢里的,这叫“立乘”,但是高官告老还乡或者征召有名望的人,往往赐乘安车,妇人也不立乘,乘车或安车就是特许这些人使用的。这三种车都用马来拉,而且都是一辕。 《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这个“式”字与“轼”通假,是车厢前面可以凭倚的横木,古人在行车途中,如果遇到了身份比自己尊贵的人,要“抚式”,手扶横木俯首致敬,但兵车因为是作战所用,所以“兵车不式”。 古人乘车,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座位准备接待贵宾称“虚左以待”。尊者在左,驾驭的人居中,还要有一个人在右边陪着,这叫“骖(c`n)乘”。兵车的情况则不同,主帅居中,驾驭的人居左,右边还要带上一位勇士,称作“车右”,目的是防备不测。 有趣的是,《左传》中有“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谚语。“辅”指颊骨,可以辅持口腔;“车”指牙床,牙床上装满了牙,就像车上载满了东西一样。“辅车相依”跟“唇亡齿寒”的意思一样,即颊骨和牙床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