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柳 |
字源 | 柳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 汉字身世小档案 ■ “柳”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字,像柳树枝叶下垂的样子。 ■ “杨”和“柳”会连用或互相借代,是因为杨是柳的一种。 ■ “百步穿杨”其实当初射的不是杨树,而是柳树。 ■ “柳”与“留”谐音,因此“柳”常常用来暗喻离别之情。 ![]() 《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杨柳就是杨树和柳树的合称,其实大谬不然。杨树树形高大,枝干挺拔,何来“依依”的娇弱之态?南朝诗人费昶也有诗:“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杨树同样也没有“袅袅”的娇弱之态。 柳,甲骨文字形❶,许慎称之为形声字,但我们看字形,上为“木”,下面倒真像下垂的枝条,只不过有些变形而已。甲骨文字形❷,下垂的枝叶的样子更加形象,因此我认为甲骨文中的“柳”字应该是象形字。金文字形❸,变成了左右结构。小篆字形❹,真正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说文解字》:“柳,小杨也。”宋代《埤雅》一书说:“柔脆易生,与杨同类。纵横颠倒植之皆生。”段玉裁说:“杨之细茎小叶者曰柳。”种种说法都是把杨和柳视为两种不同的树种,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尔雅·释木》:“杨,蒲柳。”宋代《广韵》:“杨,赤茎柳。”可见最早的时候杨和柳是一个树种,杨是柳的一种——蒲柳,又叫水杨,一入秋就会凋零,故有“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的咏叹。 《战国策》中讲了一个故事:“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后来被总结为成语“百步穿杨”。养由基射的明明是柳叶,为何称为“穿杨”?这就是杨和柳本为同一树种的缘故。唐代还有一个很好玩儿的故事,也能够很好地说明杨柳一体。诗人李泌写诗讽刺杨国忠道:“青青东门柳,岁晏复憔悴。”杨国忠拿着诗去向玄宗李隆基告状,玄宗笑着说:“赋柳为讥卿,则赋李为讥朕可乎?”杨国忠明明姓杨,玄宗却说“赋柳为讥卿”,同样是杨柳一体的明证。 唐人传奇《炀帝开河记》中描写了一个生动有趣的传说。汴梁(今开封)的大渠修成后,为了避暑,隋炀帝亲自动手,与群臣及百姓将两岸都栽满了垂柳,当时的歌谣唱道:“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隋炀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虽然是民间传说,但也间接证明了杨柳一体。 在古代诗文中,杨柳是常见的意象。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柳、留谐音,因此“柳”常常用来暗喻离别之情;加上柳条最长,因此古人总是折柳而别。白居易《忆江南》:“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有唐一代,人们离开长安远去,必在杨柳掩映的霸陵桥作别,因此才有李白的千古名句:“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垂柳依依袅娜,故用“杨柳腰”比喻女子苗条的腰肢。还记得白居易的名句吧?“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白居易的歌姬樊素是樱桃小口,另一名歌姬小蛮是杨柳之腰,各擅胜场。因为杨柳的这种特质,古人常常把妓院聚集的地方称作柳市花街或柳巷花街。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