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来 |
字源 | 来 一株成熟的麦子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诗经》 ![]() A ![]() B ![]() C ![]() D ![]() E ![]() F 你来我往,来来去去,“来”字今天只有这一个义项,但是这个字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却完全不是这个意思。而且鲜为人知的是,“来”的造字过程不但极富趣味性和想象力,还和另外一个字发生了永远无法逆转的互换。这是汉语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来”的繁体字是“來”,甲骨文字形A,很明显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一棵小麦的形状,中间是直立的麦秆,上面是左右的麦叶,下面是麦根。甲骨文字形B,上面的斜撇像成熟后下垂的麦穗。金文字形D,为了匀整起见,上面的麦穗变成了一横来示意。金文字形E,这是最有趣的一个字形,下面添加了一只脚,左边添加了表示行走的“彳”。小麦跟行走有什么关系呢?待会儿我们再来分析。小篆字形F,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说文解字》:“来,周所受瑞麦来 现在明白了吧?“来”的本义竟然是麦子!《诗经·思文》是一首歌颂周人先祖后稷的诗篇,其中称颂后稷“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三国学者张揖在《广雅》中说:“大麦, 其实,麦子并非上天所赐。麦子原产于西亚,四五千年前自西向东传入中国的西北地区,周人称“贻我来牟”,正是麦子乃外来物种的形象写照,引申之,则正如许慎所说“故为行来之来”。不过,张舜徽先生则认为:“西土民食,以黍为主。而来与麦又屡见于殷墟卜辞,则中原之地,原自有麦。周之祖先,盖始得麦种于此,教民播殖。”此言仅指对周人而言麦种乃外来,并没有关联中原地区麦种的来源。 有趣的是“来”和“麦”这两个字永远无法逆转的互换。麦,甲骨文字形C,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麦子形状的“来”,下面是一只脚,会意为麦子是从外面引进而来的。这个字形跟“来”的金文字形E何其相像!因此,清代学者朱骏声说:“往来之来正字是麦,菽麦之麦正字是来,三代以还承用互易。”“麦”字字形下面的那只脚,正表示往来之来;而“来”字本身就是一株麦苗的象形。这两个字互换之后,沿用两千多年,再也无复各自当初的本义了!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