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钟鸣鼎食 |
字源 | 钟鸣鼎食原来是形容严格的等级制“钟鸣鼎食”这个成语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是现在也还在使用,甚至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会时不时蹦出来。这个成语本来是形容古代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现在也常用来形容那些贪官污吏荒淫无耻的生活场景。 但是今天贪官污吏们的生活可跟古代的贵族们差远了,而且也没有那么风雅。从字面上来看,“钟鸣鼎食”就是吃饭时击钟鸣乐,以助食兴,还要用贵重的鼎盛着食物端上来。但是进一步分析,“钟鸣鼎食”其实指证着中国历史上根深蒂固的等级制。 古人对钟和鼎的运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制度,不能越雷池一步。钟是古代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不仅是古代权贵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在乐理中也有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说“钟”是乐钟,即音乐所用之钟,为秋分之音,发出的声音象征秋天物种成熟,代表秋天的品性。因此钟又称“黄钟”,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土地的颜色,“黄钟”之音就作为标准音,以此校准别的音。 鼎则是国之重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这是丝毫不得僭越的。因此贵族之家吃饭时要“列鼎而食”,意思是将允许使用的几个鼎按照大小排列起来,从大到小根据等级制依次而食。 由此可见,“钟鸣鼎食”首先并非讽刺古代贵族豪华奢侈的日常生活,而是体现了等级制社会日常生活的种种礼制。这种礼制非常严格,甚至连钟和鼎身上的各种部件都有固定的称呼,一点儿都错不得。今天的人们对“钟鸣鼎食”的理解其实相差甚远,形容贪官污吏们“钟鸣鼎食”更是不知所云。 “钟鸣鼎食”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货殖列传》。在这篇关于经商致富的传记的末尾,司马迁总结了出奇制胜的诀窍:“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此皆诚一之所致。” 这段话的意思是:洒水磨刀是一项微不足道的技能,但郅氏却靠它致富,列鼎而食;做卖羊肚儿的小买卖简单又容易,但浊氏却靠它致富,车马成行;做一个马医是非常浅薄的小术,但张里却靠它致富,击钟佐食。这都是心志专一而致富的例子。 东汉学者张衡在司马迁这段话的基础上,在《西京赋》中写道:“击钟鼎食,连骑相过。”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闾(lǘ)阎”指里巷,遍地是里巷宅舍,有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至此,“钟鸣鼎食”这个成语正式定型,进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用语。 ![]() 《乾隆南巡图卷》第六卷《驻跸姑苏》局部,清代徐扬绘,一七七〇年,绢本设色,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乾隆南巡图卷》由宫廷画师徐扬“以御制诗意为图”,采用写实手法,描绘了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期间省方问俗、察吏安民、视察河工、检阅师旅、祭祀禹庙和游览湖山名胜的情景。图卷人物众多,山川形势,城池车船,市景商贸,展示了清代中期丰富生动的历史细节。第六卷《驻跸姑苏》描绘乾隆皇帝在苏州胥门外舍舟登岸,经胥门进入苏州城(当晚驻跸苏州织造署行宫),重点展现苏州阊门到胥门一带的繁华景象。图中城门即阊门,此处人烟繁盛,商贾辐辏,百货骈阗,“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用《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之句来形容也毫不夸张。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