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香 |
字源 | 香![]() 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尚书》) 汉字身世小档案 ■“香”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穗下垂之形,下面是盛禾穗的器具。“香,芳也。”香主谓谷,芳主谓草。 ■“馨香”是用作祭品的黍稷等谷物。 ■“香”的本义可以引申为草木之香,比如沉香、檀香、丁香,或者引申为兽类之香,比如麝香。 很多学者都认为甲骨文中没有“香”字,但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中收录的“香”字,却具备了“香”字的原始功用,因此应当视作“香”字。 香,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禾穗下垂之形,下面是盛禾穗的器具。甲骨文字形B,上面下垂的禾穗还散落了很多颗粒。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的释义非常准确:“甲骨文是器中盛禾黍形,小点表示散落的黍粒,会新登禾黍芳香之意。”小篆字形C,上面根据甲骨文字形定型为“黍”,下面是“甘”,因此许慎认为“从黍从甘”,虽然也可会意为黍稷等粮食的芳香,但“甘”其实是盛黍稷之器的讹变。楷体字形则只保留了“黍”上部的“禾”。 《说文解字》:“香,芳也。”不过“香”和“芳”还有更细致的区分。清代学者王筠说:“香主谓谷,芳主谓草。”张舜徽先生则进一步解释说:“草之芳在花,谷之香在实。在花者其芳分布,在实者必熟食时然后知之。”这就是为什么“香”的甲骨文字形中禾穗下垂的缘故,成熟才会下垂,成熟也才会散发出谷物的香味。 《尚书·君陈》篇中写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尔。”虽然认为黍稷并不馨香,而是美德馨香,但这不过是比喻义。前半句的“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馨香”是指用作祭品的黍稷,“馨”是“香之远闻者也”,用成熟的黍稷作祭品,香味可以远远地被神明闻到。 据《左传·僖公五年》载,晋国要向虞国借道去讨伐虢国,面对大夫宫之奇的劝谏,虞君说“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宫之奇则一针见血地指出:“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意思是神凭依的是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吞并虞国之后,修明美德,并将黍稷献祭给神明,神明难道还会将祭品吐出来吗?黍稷成熟之后,古人要先将这些谷物祭献给神明和先祖,这就叫“荐”,是指没有酒肉作供品的素祭。“荐馨香”,可见“馨香”的确是用作祭品的黍稷等谷物。 “香”的本义既是谷物的香味,则可引申为草木之香,比如沉香、檀香、丁香,或者引申为兽类之香,比如麝香。汉代人对尚书郎有个非常雅致的称谓,叫作“怀香握兰”。《初学记》卷十一引东汉学者应劭所著《汉官仪》:“尚书郎含鸡舌香,伏奏事,黄门郎对揖跪受,故称尚书郎怀香握兰,趋走丹墀。”鸡舌香就是丁香,“丁”是“钉”的古字,鸡舌香的子看起来像钉子,故称“丁香”;丹墀(ch!)指宫殿前的红色台阶和台阶上的空地。因为鸡舌香可以除口臭,所以在皇帝身边处理政务的尚书郎要奏事的时候,必须口含鸡舌香,袖中还要藏有叫兰的香草,以免熏到皇帝的万乘之躯。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口香糖了吧。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