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高屋建瓴 |
字源 | 高屋建瓴“瓴”到底是什么东西?《史记·高祖本纪》记田肯对汉高祖刘邦的一段说辞:“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地势便利,其以下兵于诸侯,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这是讲的关中一带的地形,后人从这句话中提炼出“高屋建瓴”这个成语,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当的形势。那么,这个“瓴”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瓴(líng)”有两个解释:其一,《说文解字》:“瓴,瓮,似瓶也。”这是一种像瓶子一样的陶制容器,又叫“瓴甋(dì)”,有耳,便于手拎。古人对盛水器的分类非常细,比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说:“今夫救火者,汲水而趋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所以裴骃集解引如淳的解释说:“瓴,盛水瓶也。居高屋之上而幡瓴水,言其向下之势易也。” 其二,南宋学者戴侗所著《六书故·工事四》中解释说:“瓴,牝瓦仰盖者也。仰瓦受覆瓦之流,所谓瓦沟也。”“牝瓦”指合在一起的两瓦中仰面向上者,取“牝”雌性之意。牝瓦和上面的覆瓦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瓦沟,用来下泄雨水。这种瓦也叫“瓴甓(pì)”。 不管是盛水器还是瓦沟,从高屋之上往下倾泻,其势不可当可想而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中的“建”字也具有独特的义项:覆,倾倒。“建瓴水”即往下倾倒。 其实,“高屋建瓴”这个成语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建”,不懂得“建”字的意思,这个成语就不容易理解。 ![]() 《风光礼赞奈良法隆寺》,土屋光逸绘,一九三八年。 土屋光逸(1870—1949),日本浮世绘师、版画家,小林清亲的弟子。《风光礼赞》系列是土屋光逸的代表作品。二十世纪初日本艺术界兴起了“新版画运动”,重振传统的浮世绘艺术,将传统主题融入西方元素。与江户时代的浮世绘不同,新版画使用自然柔和的色彩,在画面透视和构图布局上体现出强烈的空间感。这幅《奈良法隆寺》就是新版画作品。 法隆寺,又称斑鸠寺,位于日本奈良生驹郡斑鸠町,建于唐朝初年(七世纪),有全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世界上唯一保留中国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的寺庙。画面中的主体是五重塔。五重塔类似楼阁式塔,塔内没有楼板,方形,四角,出檐深远,如飞鸟展翅。塔高31.5米,塔刹约占三分之一高,上有九个相轮,是日本最古老的塔,历经多次大地震而不倒。雨中的法隆寺显得静穆、古朴,似乎能听到雨水从塔顶层层滴落的声音。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