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骨瘦如柴 |
字源 | 骨瘦如柴原来是形容豺狼的“骨瘦如柴”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消瘦到了极点。《说文解字》:“柴,小木散材。”古人把大块可以劈开的叫作“薪”,小捆合束的叫作“柴”。那么形容人瘦得像一捆细小的木柴,倒也非常形象。不过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柴”字却是从“豺”而来。 北宋学者陆佃在《埤雅·释兽》篇中如此解释民间俗语“瘦如豺”:“瘦如豺,豺,柴也。豺体细瘦,故谓之豺棘;人骨立谓之柴毁,义取诸此。”古代中国的训诂方法之一是同音即同义,因此“豺”“柴”互训。但是按照陆佃的说法,“人骨立谓之柴毁”很显然是从形容“豺体细瘦”的“豺棘”一词而来。“棘”的本义是丛生的酸枣树,引申而泛指带刺的荆棘。“豺”身上的毛酷似针状刺,恰如带刺的荆棘,因此而把细瘦的豺比作“豺棘”。人瘦得就像只有骨头站立着一样,跟“豺棘”的形状一模一样,因此而把细瘦的人比作“柴毁”。 《诗经·小雅·巷伯》中诅咒造谣诬陷者“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谮(zèn)人”即进谗言的人,“畀(bì)”是给予之意,“有北”指极北寒冷荒凉之地,“有昊”指苍天。由此诗可见豺和虎在古人的心目中都是凶恶的猛兽,“贪残之兽”,拿来比喻人非常不恰当,尤其是用细瘦之豺来比喻细瘦之人更是不妥,因此转而用同音同义的“柴”字来比喻人,这就是“骨瘦如柴”一词由“骨瘦如豺”而来的辗转过程。 古时儿子为父母守丧,在周年祭之前,要“疏食水饮,不食菜果”,加上悲哀过度,一看上去就显得“柴毁骨立”,这是古代孝子的典型形象。这个成语如果按照原始含义写成“豺毁骨立”,岂非对孝子形象的玷污? ![]() 《骏骨图》,元代龚开绘,纸本墨笔,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龚开(1222—约1302),字圣予(一作圣与),号翠岩,淮阴人,宋末元初画家。南宋灭亡后,龚开不仕元,寓居吴中,靠卖画为生,遗民意识强烈。《骏骨图》又称《瘦马图》,是其晚年作品。画中是一匹骨瘦如柴的马,正伫立在空白背景中,风吹马鬃马尾,更增萧瑟之感。不同于唐宋时期那些膘肥体壮的骏马图,龚开笔下这匹马瘦骨棱棱,毛色斑驳,背脊突起,肋骨根根分明,其“骨立”之姿令人动容。画家自题:“今日有谁怜骏骨,夕阳沙岸影如山。”这匹瘦马正是虽有千里马之才,却生不逢时的南宋遗民写照。作者将亡国之痛、愤懑之情、壮志未酬之感皆寄予笔端,千载之下,依然峥嵘兀立。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