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向壁虚造 |
字源 | 向壁虚造为什么非得对着墙壁虚构呢?“向壁虚造”还可以写作“向壁虚构”,面对着墙壁进行虚构,比喻没有事实根据,凭空想象捏造。不过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如果要凭空想象,面对着天空比面对着墙壁更加合适,也更符合凭空想象的语义,而且历史上还曾经有过先例。据《世说新语·黜免》记载,东晋时期,中军将军殷浩北伐失败,被废为庶民并流放到东阳郡信安县,“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书空”指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殷浩“书空”的正是“咄咄怪事”这四个字。“书空作字”跟“向壁虚造”是一个道理,那么后者为什么不可以是“向空虚造”,而偏偏要“向壁虚造”呢? 原来,这个成语的诞生跟中国历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有关。《汉书·艺文志》中有详细的记载:“《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磬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 鲁共王刘余是汉景帝之子,先被封为淮阳王,后改封为鲁王,从淮南迁到曲阜。《史记》称他“好治宫室苑囿狗马”,因此才会拆除孔子故宅以扩建自己的宫室,没想到发现了秦始皇焚书时孔子后人所藏的《古文尚书》等文献,这就是著名的“壁中书”。 这些新发现的文献乃是用六国文字所写,既不同于汉代的隶书,又不同于秦代的小篆,因此被称作“古文”,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是假造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描述了这一事件:“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屋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大共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包括壁中书在内的前代的古文都很相似,因此可以判定是真实的,虽然不能再现远古文字的全貌,但先秦文字的情况却能知道个大概了。“訾(zǐ)”是非议、诋毁之意,世人都诋毁这些古文字,认为是好奇者所作,故意更改现行文字的写法,伪造不可知之书,假托出自孔子故宅的墙壁之中,以炫耀于世。许慎批评这些人“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乡”通“向”,“乡壁虚造”即“向壁虚造”,这就是这个成语的出处,“向壁”乃专指孔子故宅藏书的墙壁。 ![]() 《伏生授经图》局部,传唐代王维绘(实为张僧繇绘),绢本设色,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伏生,济南人,是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后裔,原为秦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伏生冒着生命危险将《尚书》藏在墙壁夹层中。后来汉文帝求能治《尚书》之人而发现了伏生,伏生口授《尚书》,晁错笔录,终于将《尚书》整理记录下来,这就是传世的今文《尚书》。 此图画伏生讲授典籍的情景。伏生授经时已年过九十,故而画中是一个垂垂老者,着头巾,头微左侧,赤膊露肩,坐于蒲团上,右手持卷,左手指点,大约正讲到紧要之处。他身体之瘦弱几乎形销骨立,似乎仅持卷已非常吃力,而神情又如此静穆专注。全幅运笔古拙简练,细劲沉稳,用色不多,清雅宁静。后人谓其“人物之妙,有非唐人所能及之者”。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