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粪

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礼记》)

汉字身世小档案

“粪”(繁体字“糞”)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两只手,上面是一只簸箕,会意为双手持着簸箕清除污秽。本义就是清除。

《周礼·草人》把土壤分为九类,用九种动物骨煮汁拌谷物种子,种在一定的土壤上,称为“粪种”。

“粪”虽然是极其污秽的一个字,但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须臾不离,古今皆然,因此,这个字一定造得非常早。而且,既然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有趣的用法。

“粪”的繁体字是“糞”,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两只手,上面是一只簸箕,会意为双手持着簸箕清除污秽。甲骨文字形B,变得复杂起来了。下面还是两只手,右手持着一把扫帚,上面的簸箕里溅出了三点,表示尘土或秽物。甲骨文字形C,换成了左手持着扫帚。战国印文字形D,这个时代使用的簸箕更加美观,装上了长柄,上面尘土或秽物的形状被误写成了“米”。小篆字形E,上面的“米”彻底定型。

《说文解字》:“粪,弃除也。”许慎又引用官溥的说法:“似米而非米者,矢字。”“矢”即“屎”。不过从甲骨文字形来看,簸箕中的三点不可能是屎,哪里有用扫帚把排泄物扫到簸箕里的道理呢!这是根据小篆字形作出的错误解释。“粪”的本义就是清除,古人也屡屡使用“粪除”一词。

《礼记·曲礼上》中规定:“凡为长者粪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这是为长者扫除布席之礼。必加帚于箕上,一定要把扫帚放在簸箕上面,双手持着簸箕,以表示恭敬。这一场景正是“粪”的甲骨文字形BC的形象写照。清除秽物的时候,一只手持着扫帚,另一只手要撩起衣袂遮挡在扫帚前面,且扫且退,这也是恭敬的表示。将秽物扫进簸箕的时候,要把簸箕的入口面向自己,而不能面向长者,以免尘土溅到长者身上。古人礼节之烦琐,一至于此!

范文澜《中国通史》在论述战国时期农业的进步时写道:“《周礼·草人》分土壤为九类,用九种动物骨煮汁拌谷物种子,种在一定的土壤上,称为‘粪种’。”据《周礼》记载,草人的职责是“掌土化之法以物地,相其宜而为之种”。所谓“土化”,指施肥使土壤熟化,从而改良土壤;所谓“物地”,指观察土地的形色,看看适合种植哪种谷物。

《周礼》接着分土壤为九类:“凡粪种,骍刚用牛,赤缇用羊,坟壤用麋,渴泽用鹿,咸澙用貆,勃壤用狐,埴垆用豕,强壏用蕡,轻燢用犬。”粪种,郑玄解释说:“凡所以粪种者,皆谓煮取汁也。”

这九种土壤所用的动植物不同:骍(x~ng)刚是赤色的坚土,要用牛骨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赤缇(t!)是浅红色的土壤,要用羊骨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坟壤是膏腴的土壤,要用麋(鹿的一种)骨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渴泽是干涸后的水泽,要用鹿骨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咸澙(x#)是盐碱地,要用貆(hu1n)即幼小的貉的骨头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勃壤是松散的土壤,要用狐狸的骨头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埴垆是黏而疏松的土壤,要用猪骨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强壏(xi3n)是坚硬结实的土壤,要用蕡(f9n)即大麻籽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轻燢(xu9)是轻脆而燥、缺乏韧性的土壤,要用狗骨煮汁拌谷物的种子种植。

以上九种土壤,唯有“强壏用蕡”,不是使用动物的骨头,而是使用大麻这种植物的籽粒。这就是周代“粪种”的详情,真是精细无比啊!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6:5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