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民 |
字源 | 民mín甲骨文 ![]() ![]() ![]() ![]() ![]() 甲骨文的“民”,上面像一只眼睛,下面像一带刃之物,表示用带刃的物体刺眼睛。金文类似,根据郭沫若的说解,这个字表示以刃刺左目,在当时的社会代表奴隶。小篆变化较大,已经不容易辨出形体。隶书则更难以看出形体所表示的含义了。 “民”的本义按照相关研究以及文献记载来看,表示一种身份特殊的群体,即地位低下的奴隶。《说文解字》说:“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民,众人懵懵无知的样子。由古文形体(即上列小篆第二个形体)整理而成。这就把民定性为智识未开、相对无知的人群。例如《论语·学而》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民同列,“民”侧重指被统治的阶层,为上层服务、服役、劳作的阶层,而“人”可以是泛指概念,也可以指和“民”相对的统治阶层。但“民”也可以用作泛指,指“人”,例如《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是说最初周先祖的降生,是出于姜嫄。怎么降生的呢?靠诚意的祭祀祈请,求神别让她没有孩子。这里的“民”显然是个大概念,指一般的人。实际上随着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建立,民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发生变化了。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用“民”来称呼,甚至包括当官的人,《谷梁传·成公元年》记载:“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这四民,其中的“民”实际上就是一种泛化概念,大致等同于今天的“人”。 我们今天的语言中,更将“民”和“人”合并使用,即说“人民”。此外还有“民众”“民工”“民兵”等等说法,其中的“民”即人民。而“民”还有“大众”的含义,因此有“民间”“民歌”等说法。 成 语 国富民强 劳民伤财 民怨沸腾 民脂民膏 民穷财尽 祸国殃民 歇后语 藏民穿皮袄——露一手, 留一手 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谚 语 官多一分廉, 民增一分福。 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