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庙 |
字源 | 庙miào金文 ![]() ![]() ![]() “庙”最早出现在金文中,左列金文形体是一个形声字,“广”为形符,而“朝”为声符。小篆的形体结构同金文,只是笔画更加繁复。而隶书的“庙”字将“朝”的右边写成为“月”了,但形体结构没变。 “庙”,最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庙宇。《说文解字》中这样说解道:“庙,尊先祖兒(貌)也。从广,朝声。”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庙的本义并非庙宇,而是指的祖庙、宗庙,是供奉祖先牌位,进行祭祀的地方。《诗·周颂·清庙序》中记载说:“清庙,祀文王也。”此处的庙即宗庙。古人崇尚祭祀祖先,贵族、皇族以及一般的老百姓,都有宗庙、祖庙的供奉,以表示对祖先的追思敬慕,也希望得到祖先的庇护,这是古代宗法制度的一个体现。这种习俗至今还保存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清明扫墓,其实也就是这种形式的一种变体。“庙”具有祭祀祖先的功能,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由于“庙”的这种功能符合佛教的宗旨,就被用于佛教净地,表示的就是供奉。段玉裁这样说过:“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是说古时的庙本来只祭先祖不祭神,神都不立庙的。为神立庙是在夏商周三代以后才开始的。佛教所供奉的可以称之为“神”,算是为神立庙。但在古汉语中,“庙”实际上也用来表示朝廷,皇宫贵族治事的地方,又称为“前殿”。这是因为古代君王也常在祖庙之中发号施令,决断政事。范仲淹有这样的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这里的“庙堂”实际上就是指的前殿,国君朝见臣僚、商议政事的地方。 歇后语 担着石磨赶庙会——负担太重 扛渔网进庙堂——劳(捞)神 雷公躲进土地庙——天知地知 谚语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 浅水养不了大鱼,小庙留不住大菩萨。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