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弃 |
字源 | 弃qì甲骨文 ![]() ![]() ![]() ![]() “弃”是一个会意字,其来源与上古一种习俗有密切的关系。甲骨文由三个部件组成,从上到下依次是“子”“其”“廾”,分别解释为孩子、簸箕和双手,整个字会意手持簸箕将簸箕中的小孩倒出去。有的甲骨文在“子”的周围多出几个小点,表示孩子身上的羊水,因此可以推断出这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孩。这反映了上古社会的一种“弃头生子”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古文献中频频被记载。例如,周人的始祖名“弃”,即后稷,传说就是他的母亲姜嫄踩到巨人的脚印而怀孕,这样出生的孩子被认为不明来源,多半不吉利,于是便被抛弃。从记载来看,后稷被姜嫄抛弃过多次,但却没有死去,人们认为是神意庇护,于是又把他捡回来,取了个名字叫“弃”。金文的“弃”字,“簸箕”中的“子”头朝下,和甲骨文刚好相反,“簸箕”的形状更加复杂,下面同样表示一双手。小篆基于金文,笔画、形体变得规整,但同样可以分解为上中下三个部分。到隶书便简化为“棄”,上面的“子”随小篆写作“𠫓”,下面的双手变成了“木”。 现行汉字“弃”,实际上是“棄”的古文,属于异体字。 《说文解字》对“弃”解释如下:“捐也,从廾推 成 语 弃暗投明 自暴自弃 弃旧图新 弃武修文 前功尽弃 背信弃义 歇后语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弃美玉而抱顽石——糊涂到顶了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350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