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矛 一支矛有锋刃、矛身和装柄的孔
字源

矛 一支矛有锋刃、矛身和装柄的孔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尚书》

“矛”是古代战争中最为常见的进攻性武器之一。已经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矛”字,我们来看看它在金文中的字形,这就是一柄矛的象形。甲骨文大家于省吾先生在《双剑誃殷契骈枝续编》中解释说:“上象其锋,中象其身,下端有銎,所以纳柲,一侧有耳,耳有孔,盖恐纳柲于銎之不固,以绳穿耳以缚之,亦有两侧有耳者。”

这段话里的“銎(qiōng)”指装柄的孔,“柲(bì)”就是柄。于省吾先生是根据出土实物所做的释义,而这个金文字形就相对比较简单了,仅仅画出上面的锋刃、矛身和装柄的孔而已。小篆字形,有所变形。徐锴认为中间竖立者表示矛身,两侧的增饰表示“旄属”,即用飞禽的羽毛制成的装饰物。许慎还收录了“矛”的古文字形,右边从戈,表示矛和戈属于同一种长柄的兵器,左边则是有毛羽装饰的矛。这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字形。

《说文解字》:“矛,酋矛也,建于兵车,长二丈。象形。”古时兵车上竖立有两支矛,长二丈的“酋矛”和长二丈四尺的“夷矛”,进攻时持较短的酋矛,防守时持较长的夷矛。步兵则只持酋矛,因此许慎只用“酋矛”来释义。

《尚书》记周武王伐纣,到达商郊的牧野时作《牧誓》,其中说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是举起的意思,戈较短,因此要举起示威;“比”是并列的意思,干指盾牌,盾牌需要并列在一起;矛则较长,因此立于地即可。将这些示威的举动都完成之后,然后周武王才开始立誓。

“矛”还有另外一种比较奇特的形制。《诗经·国风·小戎》是一首秦地妇人思念出征丈夫的诗篇,其中吟咏道:“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这短短几句诗,把战车上置备的兵器以及兵器的装饰、收藏的情状都淋漓尽致地罗列了出来。

“俴(jiàn)”是浅、薄的意思;“驷”指四马驾一车;“俴驷”指四匹马都披着薄金所制的介胄;孔群,甚群,形容四匹马很协调的样子;“厹(qiú)矛”指三隅矛,刃有三叉;“鋈(wù)”指消融白金以为银饰;“錞(duì)”是矛柄下端的平底金属套;“蒙”指杂色,“伐”是盾牌之名,“蒙伐”即指盾牌上画有杂色毛羽的文饰;“苑”指这些文饰之貌;“韔(chàng)”是装弓的弓囊,用虎皮所制,故称“虎韔”;“膺”指马当胸的带子,以金镂刻,故称“镂膺”;“交韔二弓”的意思是把两张弓交错放置于弓囊中,以备损坏;“闭”通“柲”,弓松弛时用绳子绑在里面防止损伤的器具,竹制,故称“竹闭”;“绲(gǔn)”是绳子,“縢”是缠束的意思,用绳子把弓缠束起来,然后再放入弓囊之中。

古人做事之精细,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三国志长坂桥图》(三国志長坂橋の図)歌川国芳绘,1852年

这幅画的是张飞据水断桥的故事。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刘表死后,曹操犯荆州,刘备逃往江南,曹操率精锐穷追不舍。一日一夜,及于当阳之长阪。刘备闻曹公猝至,抛弃妻子狼狈而逃,令张飞率二十骑拒后。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张翼德在此,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小说《三国演义》中渲染,张飞一声霹雳,夏侯霸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曹军人如潮退,马似山崩,曹操更是吓得魂不附体。张飞的兵器是一柄丈八蛇矛,矛尖如白蛇吐信,百万军中取敌将首级,犹如探囊取物。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