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舂 |
字源 | 舂![]()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舂”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一个石臼状的器具,上面是两只手持着一根杵,会意为双手持杵捣碎谷物。本义是捣粟。 ■据《周礼》载,周代专设有舂人一职。 ■“舂”又训为撞。 “舂”今天已不属于常用字,但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字,因此造得非常早。从这个字身上,我们可以窥见古人农事的一个侧面。 舂,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一个石臼状的器具,上面是两只手持着一根杵,会意为双手持杵捣碎谷物。甲骨文字形B和C,杵的两旁还有溅出的谷粒。甲骨文字形D,下面很明显是石臼的形状。金文字形E,上面杵的样子更加形象。小篆字形F,紧承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来。楷书字形变形得很厉害,上面讹变成了“春”字头。 《说文解字》:“舂,擣粟也。从廾持杵临臼上……古者雝父初作舂。”“擣”通“捣”;“粟”即谷子;“廾(g6ng)”是两手捧物之形;“雝父”即雍父,相传是黄帝的大臣,杵臼的发明者。先民最初用双手持杵捣碎谷物,汉代时发明了石碓(du#),脚踏驱动,上面绑缚的锤子或石头落下时砸在石臼中,从人力转而借用机械之力。桓谭在《新论·离车》篇中评论道:“宓牺之制杵臼,万民以济,及后世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践碓,而利十倍杵舂;又复设机关,用驴、骡、牛、马及役水而舂,其利乃且百倍。”段玉裁因此感慨“失圣人劳其民而生其善心之意矣”。 《诗经·生民》是周人吟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播种五谷的诗篇,其中有“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的诗句,这是描写祭祀先祖的情景。“舂”是舂米,“揄”是将舂好的米从臼中取出,“簸”是扬米去糠,“蹂”通“揉”,用手搓去谷皮。舂、揄、簸、蹂,正是收获谷物后一系列农事活动的形象写照。 据《周礼》载,周代专设有舂人一职:“舂人掌共米物。祭祀,共其齍盛之米;宾客,共其牢礼之米。凡飨食,共其食米。掌凡米事。”“齍(z~)盛”指盛在祭器内的谷物,以供祭祀之用;“牢礼”指用牛、羊、猪三牲宴饮宾客之礼;“飨(xi2ng)食”指飨礼和食礼,都是隆重的宴饮宾客之礼。 “舂人,奄二人,女舂抭二人,奚五人。”舂人之职由两位阉割的奄人担任;其下还有两位女舂抭,“抭(y2o)”,从臼中舀取舂好的谷物;五位奚,“奚”,女奴。“女舂抭”和“奚”都是女奴,因犯罪或者被俘而罚为苦力,舂人役使女犯劳作的场所就称作“舂市”。 有趣的是,双手持杵舂米,必须用力才能将谷物捣碎,因此“舂”又训为撞。周代有一种名为“舂牍”的乐器,《释名·释乐器》解释说:“舂,撞也;牍,筑也。以舂筑地为节也。”“舂牍”用大竹筒制成,长者七尺,短者一二尺,凿通后两头开孔,髤(xi$)画,用赤黑色的漆涂饰,演奏时双手持以顿地,就像舂米的动作一样,故称“舂牍”。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