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啬 |
字源 | 啬 把麦子收入粮仓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 ——《易经》 ![]() A ![]() B ![]() C ![]() D ![]() E ![]() F ![]() G “啬”这个字今天不单独使用,组词也仅用于“吝啬”。如果说一个人“吝啬”,那是语感极为严重的羞辱。不过,“啬”最初被造出来的时候,可完全没有这样的贬义成分。 “啬”的繁体字是“嗇”,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穗小麦,下面是谷仓,会意为将小麦等收获的粮食收入粮仓。甲骨文字形B,下面粮仓的样子更形象。甲骨文字形C,上面是两穗小麦,下面是“田”,会意为从田里收获小麦。甲骨文字形D,这座粮仓的样子更是栩栩如生,连屋顶都画出来了。金文字形E,上面小麦的样子有些变形。金文字形F,下面的粮仓变成了“回”字形结构,为小篆字形G的讹变打下了基础。 《说文解字》:“啬,爱濇也。”爱濇即爱惜。这是引申义,“啬”的本义是收获农作物,因此“田夫谓之啬夫”。古时年终要举行蜡祭,祭祀与农事有密切关联的八种神,其中两种是先啬和司啬,先啬即神农氏等农业始祖,司啬即农神后稷。 “啬”为什么用小麦来会意呢?徐灏解释得非常清楚:“《本草》云:‘麦为五谷之长。’《夏小正传》云:‘麦实者,五谷之先见者也。’”将小麦收入粮仓,顺理成章地引申为爱惜粮食,又引申为吝惜,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然就是“吝啬”了。不过鲜为人知的是,“吝啬”最初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古人认为乾为天,坤为地,《易经·说卦》篇有这样一段描述:“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 孔颖达解释说:“乾既为天,天动运转,故为圜(hu1n)也;为君为父,取其尊道而为万物之始也;为玉为金,取其刚之清明也;为寒为冰,取其西北寒冰之地也;为大赤,取其盛阳之色也;为良马,取其行健之善也;为老马,取其行健之久也;为瘠马,取其行健之甚,瘠马,骨多也;为驳马,言此马有牙如倨,能食虎豹;为木果,取其果实著木,有似星之著天也。” 又说:“坤既为地,地受任生育,故谓之为母也;为布,取其地广载也;为釜,取其化生成熟也;为吝啬,取其地生物不转移也;为均,取其地道平均也;为子母牛,取其多蕃育而顺之也;为大舆,取其能载万物也;为文,取其万物之色杂也;为众,取其地载物非一也;为柄,取其生物之本也。” “为吝啬,取其地生物不转移也”这句解释仍嫌含糊,高亨先生则解说得更加清晰:“地生养草木,草木固植于一处,不能自移,且离地即死,是地保守其财物也。”原来,“吝啬”是大地母亲(坤)的美德之一,即保养大地上的一切生物,不使一切生物因为转移而死去。这个解释恰是“啬”的字形的形象写照。“吝啬”的本义渐渐失去,移用到人的身上,才变成一个贬义词。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