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唯唯诺诺 |
字源 | 唯唯诺诺原来是古人应答的声音“唯唯诺诺”这个成语的意思,各种成语辞典的解释都是:顺从而无所违逆。与“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唯命是听”等成语词义相近。但是“唯唯诺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意思?各种辞典都没有解释这个成语的语源。原来,这个成语所反映出来的,乃是古代男子对尊长呼召而应答的两种声音,即“唯”和“诺”。 《礼记·曲礼上》篇中有这样的规定:“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意思是说:父亲召唤的时候,不可用“诺”来应答;先生召唤的时候,也不可用“诺”来应答。父亲和先生召唤的时候,都应该用“唯”来应答,同时要站起身来。《礼记·玉藻》篇中同样规定:“父命呼,唯而不诺。” “唯”和“诺”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郑玄注解说:“唯”和“诺”都是应辞,应答之辞,但“唯恭于诺”。孔颖达则进一步注解说:“古之称唯,则其意急也。”用“唯”来应答,语气短促,就像急着应答父亲和先生的召唤一样。因此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概括说:“此盖少者幼者应对之礼,故古人重之。” 而“诺”呢,孔颖达注解说:“其称诺,则似宽缓骄慢。”用“诺”来应答,语气宽缓,因而显得骄慢。张舜徽先生概括说:“盖应答之声,唯速而礼恭,诺缓而意慢。”事实也正是如此,“诺”一般用于尊对卑的场合,《战国策·赵策》中的名篇《触詟(zhé)说赵太后》一文,触詟向赵太后进言之后,赵太后回答道:“诺,恣君之所使之。”即为明证。 《礼记·曲礼上》篇中还有这样的规定:“毋践屦,毋踖席,抠衣趋隅,必慎唯诺。”这是讲的客人进入主人家的礼节。“屦(jù)”是用麻或葛制成的鞋子,“踖(jí)”是践踏之意。古人进门必脱鞋,客人到主人家,进门前要先观察一下别的客人脱下的鞋子,以免踩到;进入自己座席的时候,不能直接跨过去就坐,而是应当提起下衣,从座席的下角慢慢走向座席,再往前坐下;坐下之后,不能自己先说话,要根据主人的问话谨慎地“唯诺”,也就是视具体情况而用“唯”或者用“诺”来应答。这一记载说明,“诺”也可以用于平辈之间。 这就是“唯”和“诺”作为应答之辞的区别:唯恭于诺。而“唯唯”“诺诺”连用,可想而知乃是连声应答之辞,更加显得恭敬而顺从。司马相如的名篇《子虚赋》中,齐王让子虚描述一下楚国大泽的见闻,子虚就用“唯唯”应答,这是臣子表示对国君的极度恭敬和顺从。《史记·商君列传》中则有“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的谚语,“谔谔”是形容直言无讳的样子,针对的是千人连声应答的情形。 这就是“唯唯诺诺”这个成语之所以可以用来形容顺从而无所违逆的缘故。需要说明的是,“唯”和“诺”都是古代男子的应答之辞,女子的应答之辞则是“俞”。《礼记·内则》篇中规定:“能言,男唯女俞。”这是说,小孩子会说话的时候,要教他们应答尊长的礼节之辞,男孩子用“唯”来应答,女孩子用“俞”来应答。 ![]() 《孝经图》局部,北宋李公麟绘,绢本白描长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孝经》是“十三经”中唯一一部由皇帝注释的儒家经典,托名为孔子为其弟子曾参陈述孝道,实则孔门后学所作。《孝经》的中心思想即“以孝治天下”,作者以孔子答问的形式,分别论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不同阶层的孝道。李公麟的《孝经图》卷作于1085年初。作者依据《孝经》经义,绘制了十五段图说式画卷,以楷书抄经,以线描配图,书画合璧。 此段的主题出自《纪孝行章第十》,讲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孝行:“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画面上,一对老夫妇高坐上方,一对手捧托盘的中年男女侍奉在侧,可能是他们的儿子和媳妇。下方是一组民艺表演:一人在表演魔术,一人跳舞,一个女子击鼓助兴,几个孩子散坐一旁。所有人的目光都被精彩的表演吸引,中年男女似乎忘记了他们手中的托盘,老者身体微微前倾,小女孩握紧弟弟的手。气氛温馨活泼,形象地诠释了家庭之乐。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