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敝 |
字源 | 敝 用一根小棍子撕裂布巾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 ——《礼记》 敝,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巾”,右边是一只手持着一根小棍子,会意为持棍撕裂布巾。甲骨文字形B,在“巾”的上面又添加了两点,表示撕裂的布巾的碎片。秦代石刻《诅楚文》中的字形为C,左边还有碎布条的形状。小篆字形D,承前而来。 ![]() ![]() 《说文解字》:“敝,帗也。一曰败衣。”“败衣”即破败、破旧的衣服,后面这个解释是“敝”的本义。至于解释成“帗”,通“韨”,“韨(f%)”是古时衣裳前面用以遮盖的饰物,通常以熟皮制成,长至膝盖,所以又称“敝膝”或“蔽膝”,根据不同的身份和等级而有形制、颜色、图案的区别,比如缊韨(赤黄色的敝膝)、赤韨、绿韨等,用于祭祀或者礼服。汉代出现了布制的敝膝,王莽的妻子生活简朴,“布蔽膝”,以至于被当作婢仆。 有人以为敝膝就是围裙,其实大谬不然。古人有一段话说:“古者田渔而食,因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后王易之以布帛,而犹存其蔽前者,重古道,不忘本。”这并非是“重古道,不忘本”,而实在是上古时期遮羞物的遗留而已。敝膝很窄,而且长到可以遮住膝盖,不像围裙一样系在腰上,而是束到大带上,作为一种装饰,同时也是礼仪的要求。围裙,顾名思义,是围在腰上,便于工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穷困潦倒,在临邛卖酒的时候,相如亲自干活儿,腰间围的就是一条“犊鼻裈(k$n)”,形状很像牛犊鼻子的围裙。此乃所谓贱者之服,因此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闻而耻之”。 《礼记·檀弓下》记载了一则孔子的逸事:“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孔子养的狗死了,他对子贡说:“破旧的帷帐不能扔掉,要用它来埋马;破旧的车盖不能扔掉,要用它来埋狗。我很穷,没有车盖,埋葬狗的时候,也要用席子把它裹起来,不能让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我们对照来看《论语·乡党》中的一则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家的马圈被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有人受伤了吗?”却不问马的受损情况。历代学者多持“贵人贱畜”之说,比如朱熹就说:“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孔子只问“伤人乎”,这是因为以人为先,但是当他的狗死了的时候,却秉承“敝盖不弃,为埋狗也”的精神,并没有因为“贵人贱畜”就致狗的尊严于不顾。同理,“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帷不弃”因此而成为一个成语,但后人多解释为破旧之物也自有用处等,却忽视或者掩盖了后面埋马的重点。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