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饮鸩止渴
字源

饮鸩止渴

“鸩”原来是一种有毒的鸟

人们常常把“饮鸩止渴”误写作“饮鸠止渴”,这是不对的;人们也常常把“饮鸩止渴”的“鸩”径自当作一种毒酒来理解,也是不准确的。

“鸩(zhèn)”是一种令人谈之色变的鸟,又称同力鸟,南宋学者罗愿在《尔雅翼》中总结了这种鸟的特性:“鸩,毒鸟也,似鹰,大如鸮。毛紫黑色,长颈赤喙。雄名运日,雌名阴谐。天晏静无云则运日先鸣,天将阴雨则阴谐鸣之。故《淮南子》云‘晕日知晏,阴谐知雨’也。食蝮蛇及橡实。”

“鸮(xiāo)”是猫头鹰一类的鸟,鸩的体形与之相当。雄的叫“运日”,雌的叫“阴谐”,《淮南子》所谓“晕日知晏,阴谐知雨”,就是说雄的鸩鸟天清无云时鸣叫,雌的鸩鸟天阴欲雨时鸣叫。鸩鸟很不容易得到,因为它们只生活在蛇蝎出没、古木参天的深山老林里,雌雄双宿双飞,简直是一对雌雄杀手。

罗愿接着写道:“古人以其羽翮历酒中,则能杀人,谓之鸩酒。”“翮(hé)”是翅膀。把翅膀上的羽毛在酒中蘸上一蘸,就能够杀人,这种酒就是鸩酒。喝了鸩酒的人,顷刻间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如同大醉,心里明白却说不出话,接着五脏俱溃,神经麻痹,闭上眼睛就死了。鸩酒在古代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常常可以看到史书中赏赐鸩酒的记载,皇宫内部的血腥谋杀也以鸩酒为上选。

既有毒物就有解毒之法。《尔雅翼》接着写道:“凡鸩饮水处,百虫吸之皆死。或得犀牛,蘸角其中,则水无毒。此鸟与犀相伏。今南方山川有鸩处必有犀,盖天资之以育物。”

“鸠(jiū)”则是鸠鸽科的鸟的泛称,比如斑鸠。这种鸟很常见,也没有什么毒性。因为字形相近的原因,人们常常把两者混淆。

鸩鸟因为太过恐怖,而且常常被别有用心的野心家用作实施阴谋诡计的工具,因此历朝历代都严令不准产于南方的鸩鸟过长江。《晋书·石崇传》载:“崇在南中,得鸩鸟雏,以与后军将军王恺。时制,鸩鸟不得过江,为司隶校尉傅祗所纠,诏原之,烧鸩于都街。”

《后汉书·霍谞传》记宋光被人诬告擅自更改皇帝的诏书,下狱拷问。霍谞时年十五,挺身而出为舅舅辩护,给大将军梁商写去了一封辩护书,其中说道:“宋光出身仕宦之家,仕途顺利,如今已身居地方政府的高官之位,升官入朝指日可待,而且他的个人品德也没有任何缺陷。这样一个人,即使对皇帝的诏书有所怀疑,也肯定会采取一种非常稳当的办法来解决此事,怎么可能冒着死罪更改诏书呢?”

霍谞接着打了一个比方:“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这就像用有毒的附子来充饥,喝鸩酒来止渴一样,还没有进入肠胃,刚到咽喉处就毒发身亡了,怎么可能有人傻到这么做呢!

霍谞这番道理说动了梁商,他于是赦免了宋光,“饮鸩止渴”这个成语也就此流传了下来。

《本草纲目图》下卷四十九『禽部林禽类』,日本江户时代刊本,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

明代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刊印于万历年间,是对十六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一次系统总结,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作。作者将搜集到的材料分为动物、矿物和植物三类,一共记载了约一千八百种药材,包含很多前人未知的品种。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藏的这本《本草纲目图》分三卷,有图无文,刊印清晰,具体出版者不详。

《汉书·高五王传》颜师古注引应劭曰:“鸩鸟黑身赤目,食蝮蛇野葛,以其羽画酒中,饮之立死。”这幅“鸩”图完全按古人记载描绘,黑色羽毛,长颈,以蛇为食,与左图的“鸮”并不相似。有人认为“鸩”应是大冠鹫(即蛇鹰),只是蛇鹰的颈部没有这么长。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