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贼 |
字源 | 贼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李悝) 汉字身世小档案 ■ “贼”金文字形,左边是一把刀,右上方是一把戈,下面是一只贝,会意为持刀持戈去毁坏贝的意思。 ■ “盗”的甲骨文字形也是一个会意字,字形像一个人看着器皿里的东西直流口水。 ■ “盗”和“贼”的区别古今正好相反,古代偷窃别人货物的人叫盗,抢劫别人货物的人叫贼。 ![]()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盗贼,因此“盗贼”的称谓很早就出现了,《周礼》中有小宰的官职,职能之一就是“以除盗贼”。“盗贼”是强盗和小偷的统称,类似的字眼儿还有窃、劫、寇。古人对这些行为都有严格的区分。 先说贼,金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把刀,右上方是一把戈,下面是一只贝,会意为持刀持戈去毁坏贝。小篆字形❷,那把刀移到戈的下方。《说文解字》:“贼,败也。”“贼”的本义是毁坏,引申为伤害之意。 再说盗,甲骨文字形❸,这也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一个器皿,上面是一个人面朝左站立,看着器皿里的东西直流口水。但是徐中舒先生认为下面是“舟”,后来讹变为“皿”;“从舟以显泛滥之意”,因此“盗”的本义是水流泛滥。也有学者认为这个字形会意为:一个人流着口水,乘舟过河,前去劫掠。小篆字形❹,口水变成了水形,下面的“舟”讹变为“皿”。《说文解字》:“盗,私利物也。”《荀子》中则解释得更清楚:“窃货曰盗。”可见,“盗”是指偷窃别人货物的行为。《荀子》又说:“害良为贼。”杀害好人称“贼”。 盗和贼的古今之别非常有意思,偷窃别人货物的人叫盗,今天却叫贼;抢劫别人货物的人叫贼,今天却叫强盗。 窃和劫呢?《说文解字》:“窃,盗自中出曰窃。”“盗自中出”就是监守自盗的意思,因此民间把“窃”称作家贼。《说文解字》:“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劫就是使用武力强夺。此外,“寇”是入侵、侵犯:“群行攻劫曰寇。”“强取曰寇。”“凡兵作于内为乱,作于外为寇。”故称“内乱”“外寇”。还有“草寇”的称谓,用来形容出没山林草莽的强盗。 这些区分非常重要,因为直接牵涉到法律上的定罪。战国时期魏国改革家李悝制定的我国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法经》,共分六篇,前两篇即为《盗》法和《贼》法。李悝认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盗》法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法规;《贼》法是防止叛逆、杀伤,保护人身安全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法规,量刑当然也就不一样。汉魏时期叫盗律、贼律,后周叫劫盗律、贼叛律,到了隋代才在律法中将盗和贼合一,唐宋沿用。 王立群曾经提出过司马相如对待卓文君是“劫财劫色”,遭到了普遍的质疑。王立群的理由是,古代典籍中有三处记载司马相如的这一行为:扬雄《解嘲》称“司马长卿窃赀于卓氏”;《颜氏家训》中称“司马长卿,窃赀无操”;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相如纵诞,窃赀卓氏”。这里的“赀(zī)”通资,指财货。 于丹就是用“窃”和“劫”的区别驳斥了王立群的说法:“‘劫财’和‘窃赀’不是一回事。上举三例,都没有表示出‘司马相如以武力抢夺卓氏钱财’的意思,因而所举证据,不能支持所持结论,那么这一结论自然就不能成立了。”换言之,司马相如只不过使用美男计,偷窃了卓文君的资产而已,并没有使用武力抢劫。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