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三令五申 |
字源 | 三令五申古代军事有哪“三令”、哪“五申”?“三令五申”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再三地命令与告诫。为什么叫“三令五申”?何谓“三令”?何谓“五申”?这个成语的含义很丰富,可不是字面上看起来的这么简单。 “三令五申”一词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著名军事家孙武刚到吴国的时候,吴王阖闾请他用宫中的美女演习兵法,孙武将一百八十名美女分成两队,队长分别由吴王最宠爱的两位宠姬担任,各持一支长戟。开始操练之前,孙武先“三令五申之”,然后击鼓命令她们向右转,众美女纷纷大笑。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把责任揽到了自己头上。然后又一次“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击鼓向左转,众美女又是笑成一片。这一次孙武不再客气,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命令将两位队长斩首示众。吴王远远望见,大惊,急忙劝阻。孙武回答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立斩了两位宠姬,重新任命了队长。再次操练的时候,众美女再也不敢儿戏了,人人战战兢兢,中规中矩。吴王阖闾遂拜孙武为将,吴国得以崛起。 由此可知,“三令五申”原是军令,具体内容在北宋《武经总要》中有详细的说明。《武经总要》是曾公亮和丁度两位大臣奉宋仁宗之命,花费五年的时间编成的,是中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官修综合性军事著作。“三令”和“五申”列入该书“教条十六事”中,属于临阵时的军令:“一令:观敌《春秋列国志传》起于“苏妲己驿堂被魅”,终于秦一统天下,是一部民间平话色彩较浓的历史演义。陈眉公即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麋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 《新镌陈眉公先生批评春秋列国志传》插图『孙武子发兵伐楚』,明代余邵鱼编,陈眉公评,明万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姑苏龚绍山刊本。 “孙武子发兵伐楚”一章紧跟在“孙武子吴宫操女兵”之后。孙武斩了吴王二爱妃严明军令,将女兵操练得中规中矩:“女兵已习法度,惯知方向,虽驱之赴汤蹈火,亦无所避耳!”吴王于是封孙武为上将军,都督内外诸军事,发十二万精兵南征伐楚。画面上的军士显得很精神,是训练有素的模样。人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钺,以宣其刑赏。”意思很明白,不再注释。此之谓“三令”。“一申: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昼战戒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钺。”此之谓“五申”。可见,“三令”和“五申”都是士兵要牢记的军令,如果记不熟,上了战场不光影响本方军队的战阵,还会丧命,因此需要“三令五申”,命令和告诫士兵们牢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词义的演变,“三令五申”早已经不再具备军令的内涵,而是泛用于上级对下级的反复命令和告诫,“三令”和“五申”的具体内容也不再为人所熟知了。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