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兵 两只手举着兵器
字源

兵 两只手举着兵器

军事,建车之五兵 ——《周礼》

过去军阀混战的年代,民间常常把当兵的谑称为“丘八”,乃是破“兵”而为“丘八”,这纯属望字生义,与“兵”的造字思维完全无关。

兵,甲骨文字形,下面的两只手看得很清楚,两只手捧着的是什么东西呢?其实就是“斤”,“斤”是曲木柄、头部有刃的工具,许慎释义为“斫木也”,砍伐树木的斧头。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解释说:“今木工犹用二斧,大者以之劈判木材,小者以之削皮平节,俗皆谓之斧。”结合出土实物,学者们早已判定这种叫“斤”的工具就是今天俗称的锛子,木柄和刃具相垂直,呈丁字形,刃具扁而宽,作用是去皮去节,削平木料,与这个字形中的“斤”形一模一样。

兵,金文字形,上面的“斤”发生了变形,为小篆字形打下了基础。《说文解字》:“兵,械也。从廾持斤,并力之貌。”段玉裁进一步解释说:“械者器之总名。器曰兵,用器之人亦曰兵。”也就是说,兵器和执兵器的人都可称“兵”。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总结道:“斤为生产工具,亦用为武器。以两手持斤,表示兵器与武力。”

因此,如果非要把“兵”破开而具备实际含义的,那么就应该破而为“斤廾”,“廾”即“拱”,两手捧物之意。当然,这不过是戏言而已。

古有“五兵”之说,这是指兵器的五种门类。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司兵”一职,职责之一就是“掌五兵”。哪五兵?东汉学者郑众注解说:“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戈”是长柄横刃、可勾可击的青铜兵器;“殳”是竹木所制、长柄无刃、用以撞击的兵器;“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既能直刺,又能横击;“酋矛”是长二丈的矛,“夷矛”是长二丈四尺的矛,进攻时持较短的酋矛,防守时持较长的夷矛。

《礼记·月令》中则称之为“五戎”,郑玄注解说:“五戎,谓五兵:弓矢、殳、矛、戈、戟也。”这是讲的步兵的配置。步兵不需要较长的防守所用的夷矛,但增加了弓矢(弓和箭)。

“司兵”的职责还有:“军事,建车之五兵。”军事行动之前,要在兵车上竖立“五兵”,“建”即竖立之意。这就是《礼记·少仪》所说的“乘兵车,出先刃,入后刃”:兵车上竖立的五种兵器,出城打仗时要把刀刃向前,以示决战的勇气;入城返回时要把刀刃向后,不能对着自己的国家。

关于“建车之五兵”,《诗经·鲁颂·閟(bì)宫》中有极为鲜丽的描绘:“公车千乘,朱英绿縢。二矛重弓。”这是夸耀鲁僖公战车的威风。“朱英”指酋矛和夷矛的缨饰,用丝缠成而染以红色;“縢(téng)”是绳索;“重弓”指两张弓,损坏时可以换用,用绿绳将两张弓捆扎在一起。兵车上共有三人,中间是驾车的御者,左边的人持弓,右边的人持矛,进攻时持较短的酋矛,防守时持较长的夷矛。孔颖达注解说:“右人所持者朱色之英,左人所持者绿色之绳。此朱英、绿绳者,是二矛、重弓也。”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诗经·豳风图·破斧》(传)南宋马和之绘,赵构书,绢本设色长卷,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马和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绍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一说为画院待诏)。擅画人物、佛像、山水,自创柳叶描,行笔飘逸,着色轻淡,人称“小吴生”。宋高宗和宋孝宗曾书《毛诗》三百篇,命马和之每篇画一图,汇成巨帙。其作笔墨沉稳,结构严谨,笔法清润,景致幽深。该系列摹本众多,存世至今约16卷,风格、水平不一,散藏于几大博物馆。《豳风图》即为《诗经》系列图之一。

《豳风图》卷根据《诗经·国风·豳风》的诗意而作。全卷共分七段,每段画前书《豳风》原文。这段描绘的是《破斧》诗意。诗第一章云:“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此诗赞美周公东征之举,同时怜悯将士死里逃生。画面描绘的是两位大夫,右边高髻者左手执一破斧,右手指斧,面容肃穆,似在诉说;左边高冠者也用手指点,面容和蔼,似在应答。人物勾勒细致,髭发毕现。破斧,一说指武器简陋,一说喻战争艰苦。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18:4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