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疑 |
字源 | 疑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陶潜) 汉字身世小档案 ■ “疑”的本义是在十字路口迷路后的疑惑之态。 ■ “犹”是一种猴类,又叫犹猢,性情多疑,一旦发现有风吹草动,立马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又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回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因此而有“犹疑”一词。 ■ 相传上古时期,天子身边有四位辅佐的大臣:“疑”的职责是为天子答疑;“丞”的职责是“志”,记录;“辅”的职责是“正”,纠正;“弼”的职责是“扬”,称扬。合并而称,则为疑丞、辅弼。 ![]() 我一直以为“怀疑”这么抽象、这么看不到摸不着的人类心理活动,最初造字的时候不可能清晰地表述出来,可是没想到甲骨文里就已经有了“疑”字,而且古人的造字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疑,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一个右手持杖的人张开胳膊站着,张大嘴向右边观望,发傻的样子憨态可掬。甲骨文字形❷,右边添加了表示半个十字路口的“彳”,这个人显然在十字路口处迷路了。 疑,金文字形❸,左边添加了一个牛头,非常令人费解。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声符。还有人解读为用牛头来暗示这人是一个牧童,牧童迷路了。我倒觉得古人的思维没有浪漫到这个程度。最初造字的古人之所以选择持杖、持牛头的这个人来会意,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一位重要人物,因为只有重要人物的迷路才足以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从而使人印象至深。我认为这个人是一位负责祭祀事宜的官员或耆宿,持杖表示他地位较高,持牛头表示他要牵着用作牺牲的牛去参加祭祀的仪式,这样一个人迷路了,参加仪式的众人肯定都非常着急,于是就把这种真实的情景植入造字的思维中去了。 疑,金文字形❹,牛头上方再次出现了所持的杖的形象,这人一定心烦意乱之极。小篆字形❺,变形严重,右上角的牛头变形为“子”,从而使许慎等人误会为“从子”,徐锴甚至解释为“幼子多惑”,实在跟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相差甚远。楷体字形右上角的“子”再次严重变形,持杖、持牛头的样子完全看不出来了。 《说文解字》:“疑,惑也。”陶渊明诗“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大老远送来茶水和好酒,原来是怀疑陶渊明与时乖违。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金文,因此只好用同义字“惑”来解释,却不知道“疑”的造字本义是在十字路口迷路后的疑惑之态。湖南有座山叫“九疑山”(也写作“九嶷山”),九条溪谷都高度相似以至于分不出来,就跟这位分不清到底是哪个十字路口的人一样,故称“九疑”。 “犹”是猴类,又叫犹猢,给《史记》作索隐的司马贞引用崔浩的话:“卬鼻,长尾,性多疑。”高鼻子,长尾巴,性情多疑,一旦发现有风吹草动,立马爬到树上观察敌情,没有发现什么动静,又从树上溜下来,四处张望,突然又开始生疑,又爬回树上观察……如此这般不停地折腾自己,因此而有“犹疑”一词。颜师古说“狐”这种动物:“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渡冰河,且听且渡。故言疑者,而称狐疑。”因此而有“狐疑”一词。 相传上古时期,天子身边有四位辅佐的大臣,称作“四辅”或者“四邻”。据《尚书大传》记载:“古者天子必有四邻:前曰疑,后曰丞,左曰辅,右曰弼。天子有问无以对,责之疑;可志而不志,责之丞;可正而不正,责之辅;可扬而不扬,责之弼。”“疑”的职责是为天子答疑;“丞”的职责是“志”,记录;“辅”的职责是“正”,纠正;“弼”的职责是“扬”,称扬。合并而称,则为疑丞、辅弼。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