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秦 |
字源 | 秦 双手持着杵舂捣谷物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 ——傅玄 ![]() A ![]() B ![]() C ![]() D ![]() E 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秦朝为何以“秦”为名?这要追溯到周孝王时期,分封非子,“邑于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据此则“秦”是早已存在的地名。秦人在秦地慢慢发展壮大,到了秦襄公时期,因护送周平王有功,遂得以跻身诸侯之列而立国,国号即为“秦”。 秦,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双手持杵,下面的禾苗垂着头,表示成熟了,整个字形会意为双手持杵舂禾。甲骨文字形B,另一根不同形状的杵。金文字形C,垂着头的禾苗栩栩如生。金文字形D,又是一根不同形状的杵,这个字形为小篆打下了基础。小篆字形E,紧承金文字形而来,下面的禾苗简化成了一株,不过还是垂着头。 《说文解字》:“秦,伯益之后所封国,地宜禾。”伯益是秦人的始祖。“秦”的本义是持杵舂禾,可想而知秦地粮食产量之丰富,即许慎所言“地宜禾”。事实也是如此,所谓“八百里秦川”,历来是农业发达的地区,著名的纵横家张仪曾形容秦国“积粟如丘山”,以至于“秦富十倍天下”。据《秦律·仓律》记载,秦国国内“万石一积”的禾仓极多,位置在今西安附近的栎阳仓则“二万石一积”,国都咸阳仓更是达到了惊人的十万石一积!想想“秦”字为何造成双手持杵舂禾的模样,可以想见因为粮食出产极富,人们不停地劳作,以至于以这种繁忙的景象造字,并拿来命名这个富庶之地。当然,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也奠定了秦朝的统一大业。 《乐府诗集》中收录有晋人傅玄的一首诗,其中吟咏道:“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无疑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震撼,因此西域诸国就称中国为“秦”,一直沿用到汉代。《汉书·西域传》载:“匈奴缚马前后足,置城下,驰言:‘秦人,我丐若马。’”丐,给予。匈奴仍然用“秦人”称呼汉代中国。晋人傅玄更是将“胡与秦”对举。古代印度称中国为“支那”,就是“秦”的音译,佛教典籍中屡见不鲜,并没有轻蔑之意。 秦地为天下之粮仓,当然得益于灌溉便利,国都咸阳有泾河、渭河、沣河等大大小小八条河流,因此刘熙在《释名·释州国》中给“秦”下了这样一个名义:“秦,津也,其地沃衍有津润也。”虽然是以音释义,但是也准确地道出了秦地之所以产粮丰富的根本原因。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