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天 |
字源 | 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汉字身世小档案 ■ 甲骨文中的“天”,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最突出的是上面大大的人头。 ■ “天”的本义专指人的头顶,由此义组成了“天灵盖”“天庭”等词。 ■ 所谓天命思想形成于周代,世间万物皆有天意主宰,凡人事所不能皆称之为天意,由此形成了上天神圣的观念。 ■ “九天”并不是指“九重天”,西汉扬雄在《太玄》中正式命名了天上的“九重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 ![]() 杨万里有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不过“天”当作“天空”解是后起义,本义并非如此。 天,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最突出的是上面大大的人头。也有学者认为上面的方形表示头顶的天。金文字形❷,更像人的样子,而且笔画粗犷,头部栩栩如生。金文字形❸,这个人好像扎起了马步,双臂也平伸了起来,原来的大头反而变小了。小篆字形❹,其他部分仍旧,大头变成了“一”字形。楷体字形则不太像人的样子了。 《说文解字》:“天,颠也,至高无上。”“颠”的本义就是头顶,但可以泛指动物、物体的顶部;而“天”的本义则专指人的头顶,跟“天”甲骨文字形中人的形状密切相关。不过许慎认为这是一个会意字,显然跟原始字形的象形不符。由“天”的本义,组成了“天灵”“天灵盖”这样的词,指人或动物的头盖骨。《周易·睽》:“其人天且劓。”“劓”(yì)是古代五刑之一,指割鼻的刑罚;黥额为天,黥(qíng)是一种肉刑,指用墨在脸上刺字,而用墨在额头上刺字就叫“天”,可见“天”是指人的头顶或离头顶最近的地方。相术将前额中央或两眉之间称作“天庭”,比如天庭饱满,也因为此二处离头顶最近的缘故。 人体的最上部为头部,故而“天”引申为天空之意。白川静先生有一段关于上天神圣观念的演变,极有见地。他说:“天上为神之所在,上天神圣的观念在殷代已经出现。据甲骨文可知,殷(自称为‘商’)将其都城称作‘天邑都’(商的神圣之都)。公元前1046年殷亡,周取而代之,认为此兴亡之变故缘于天命的所谓‘天命思想’形成于周代。人间万事皆由天意主宰,凡人事所不能皆称之为天意。”由此上天神圣的观念,“天”又可以指天帝,以上天和天帝为世间万物之主宰。与上天对应,人间的最高主宰——君王,亦可称作“天”,比如皇帝之面叫“天颜”,皇帝的恩赐叫“天恩浩荡”。 屈原《离骚》中有“九天”之说,东汉王逸注解称“九天谓中央八方也”,《吕氏春秋·有始览》中则称作“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这是最早的“九天”,不过不是指天上的“九重天”。西汉扬雄在《太玄》中正式命名了天上的“九重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富余)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suì,颜色纯)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沉天,九为成天。” “九天”“九重天”又称“九霄”,道家学说中的“九霄”指:“赤霄,碧霄,青霄,绛霄,黅(jīn,黄色)霄,紫霄,练霄,玄霄,缙霄。”不知道“九霄”跟“九重天”的关系怎样,是位于“九重天”之外呢,还是跟“九重天”有所重合?不敢妄猜。不过人们常常挂在嘴上的“魂飞九霄云外”则是指“九重天”和“九霄”之外更加高远的天空。而这一切不管是否附会的后起义,都从“天”的本义——人的头顶,生发而来。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