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焦头烂额
字源

焦头烂额

原来是救火造成的

“焦头烂额”这个成语今天只用其比喻义,比喻因忙乱而显得狼狈不堪。忙乱可以用无数的情形来比喻,为什么偏偏用烧焦了头、灼伤了额来比喻呢?

原来,此语出自《汉书·霍光传》。汉宣帝对权臣霍光非常畏惧,二人一同出游的时候,汉宣帝常常有如芒刺在背。霍光死后,汉宣帝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慢慢开始削夺霍氏家族的权柄。

“初,霍氏奢侈,茂陵徐生曰:‘霍氏必亡。夫奢则不逊,不逊必侮上。侮上者,逆道也。在人之右,众必害之。霍氏秉权日久,害之者多矣。天下害之,而又行以逆道,不亡何待!’乃上疏言‘霍氏泰盛,陛下即爱厚之,宜以时抑制,无使至亡’。”

当霍氏显贵之时,茂陵的徐生一连上了三通疏,批评霍氏的奢侈和专权。霍家败亡后,凡举报霍氏的人统统加官进爵,唯独徐生没有。有人为徐生鸣不平,在给汉宣帝的上疏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臣闻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人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悟而请之。”

“直突”指直通通不拐弯的烟囱,“曲突”当然就是弯曲的烟囱。客人张择端,字正道,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画家。《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全卷采用“散点透视法”和鸟瞰式构图,画面严密紧凑,细节丰富生动,再现了十二世纪北宋全盛时期都城汴京的生活面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上河图》局部,北宋张择端绘,绢本设色长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时的汴京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有一百二十坊,绝大多数建筑都是砖木结构,消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据记载,城内外每坊均设有一座望火楼,日夜派专人在楼上值守瞭望。这一段画面所绘之地处于城郊,沿河商贩云集,人们熙来攘往。高处有一座砖台,台上有亭,研究者认为这就是其中一座望火楼。按当时规定,楼下应有官屋数间,驻屯军兵五百余人,专司灭火,被称为“潜火兵”。遗憾的是,画中的望火楼上无一人守望,楼下两排兵营式平房也已被改成饭馆,消防系统名存实亡,透露出繁华盛世之下暗藏的危机。

建议主人家把直突改为曲突,并把薪柴搬远一点,以免火患。主人不听,果然失火。救火后,主人宴请邻里,而竟然不请那位最早提建议的客人,此之谓“曲突徙薪亡(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曲突徙薪”和“焦头烂额”这两个成语即由此而来。

故事讲完了,上疏人话锋一转,接着说道:“今茂陵徐福数上书言霍氏且有变,宜防绝之。乡使福说得行,则国亡裂土出爵之费,臣亡逆乱诛灭之败。往事既已,而福独不蒙其功,唯陛下察之,贵徙薪曲突之策,使居焦发灼烂之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徐福屡次上书说霍氏将有变,早就应该防范杜绝。假如采纳了徐福的建议,那么国家不至于破费土地和爵禄封赏,大臣不会因叛逆而被诛灭。徐福这么大的功劳却没有得到封赏,陛下应该以“徙薪曲突之策”为贵,让徐福“居焦发灼烂之右”,即徐福应该位于救火的“焦发灼烂”“焦头烂额”者的上位。

接到这通上疏,汉宣帝幡然悔悟,“乃赐福帛十匹,后以为郎”。

“焦头烂额”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0:2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