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夷 一个人蹲着

东方曰夷,被发文身 ——《礼记》

A

B

C

D

“夷”即东夷,是中原地区以东九个民族的总称,又称“九夷”。

甲骨卜辞中有借“尸”为“夷”的用法,比如“尸方”即“夷方”,也写作“人方”。因此学者们多认为“夷”的本字就是“尸”。

夷,甲骨文字形A,这其实就是“尸”字,是一个人的侧面图。徐中舒先生在《甲骨文字典》中解释说:“与人字形相近,以其下肢较弯曲为二者之别。”“尸”和“人”本为一字,区别在于“人”字下肢平展,而“尸”字下肢弯曲。

“尸”和“人”为什么会有下肢弯曲与否的区别呢?徐中舒先生认为:“夷人多为蹲居,与中原之跪坐启处不同,故称之为尸人。”“启处”又称“启居”,“启”指跪,“处”指坐,“启处”或“启居”即跪和坐,这是古人日常生活的家居姿势,因此泛指安居。

夷,金文字形B,承继了甲骨文字形,不过更美观,人蹲着的样子更加栩栩如生。按照上述解释,“夷”是一个象形字,东方之人喜欢蹲踞,故以“夷”相称。今天山东农村还到处可见这种蹲姿。

夷,金文字形C,为了区别于“尸”,古人又造出了这个新字。这个字形上下的主体部分显然是一支带有箭头的箭,中间的S形是系在箭上的绳子。这个工具叫“矰(zēng)缴”,也称“弋()缴”,即系有丝绳的短箭,是古代专用的射鸟工具。这也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夷”字。

《说文解字》:“夷,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许慎是根据小篆字形D作出的释义,中间丝绳的形状讹变为“弓”;而且“平”也不是“夷”的本义,只不过是远引申义而已。

张舜徽先生在《说文解字约注》一书中说:“东方之人,习于射猎,因亦谓之夷也。”台湾学者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释》中也说:“盖东夷之人俗尚武勇,行必以弓自随,故制字象之。”

综上所述,之所以把中原地区以东的若干民族称为“夷”,是因为这些民族的两大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一是日常生活取蹲姿,一是善射。想一想“后羿射日”的传说吧,后羿又叫“夷羿”,就是夏代东夷族的首领,以神射手著称;而且据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籍《世本》载:“夷牟作弓矢。”弓箭的发明者夷牟传说是黄帝的大臣,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是东夷之人。

《礼记·王制》中描述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郑玄注解说:“不火食,地气暖,不为病。”孔颖达注解说:“‘有不火食’者,以其地气多暖,虽不火食,不为害也。”“不火食”即不吃熟食,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茹毛饮血”。

披发文身,不吃熟食,这不过是东夷各族根据气候条件而形成的风俗。《大戴礼记·千乘》中则描述说:“东辟之民曰夷,精于侥,至于大远,有不火食者矣。”“精于侥”指精于求利而希望获得意外的成功,到了东方的最远之处,那里的人因为气候的原因就吃生食了。

应劭《风俗通义》(佚文)中则说:“东方曰夷者,东方仁,好生,万物抵触地而出。夷者,抵也。”为什么说“东方仁”?晚清学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夷俗仁寿,有君子不死之国,故子欲居九夷也。”孔子曾有到九夷居住的念头。因此,“夷”最初并非蔑称。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1: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