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学 |
字源 | 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汉字身世小档案 ■ 从甲骨文、金文字形,可以清晰地看出“学”从学舍演变为学习之意的完整过程。 ■ 古时小孩子八岁的时候要进入小学,十五岁的时候就要进入大学。西周时,天子所设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设立的叫 ■ 学子入学时还有一项如今早已失传的礼仪,叫作“释菜”,是用苹、蘩之属来祭祀先圣先师,祭祀完毕之后,还要跳舞唱歌。 ![]()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学习后经常去反复钻研,不是很高兴吗?可见孔子对“学”的重视程度。 学,甲骨文字形❶,这是“学”最初造出来的模样,是一个会意字,下面是带有柱子的屋子的形状,上面是交叉的木杆,会意为搭建的供教学用的屋舍。也有人说上面是竹木所制、用于计算的算筹。甲骨文字形❷,在学校屋舍的两旁,又添加了两只手,表示用手辅导、传授的意思。金文字形❸,在甲骨文字形的下面又添加了一个“子”,表示小孩子来到学校的屋舍里学习,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金文字形❹,右下部又添加了一个“攴”,“攴”读作“pū”,是类似于教鞭的硬树枝,用以鞭策学生勤奋学习。小篆字形❺,同于金文字形。楷书繁体字形❻,仍然能够看出造字的本义。可是简化后上部变形为三点,交叉木杆和双手的形状完全看不出来了。 《说文解字》解释“学”这个字,根据的是金文字形❹演变而来的小篆字形❼,右边带有教鞭:“觉悟也。”觉悟也就是学习之后的效果。其实从甲骨文、金文字形,可以清晰地看出“学”从学舍演变为学习之意的完整过程。《广雅·释室》:“学,官也。”“官”通“馆”,明明白白释义为学馆。 中国古代重视教育,很早就出现了学校,《礼记·王制》中说:“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公宫”指君王的宫殿,小学位于此宫殿以南的左侧;大学则离得远一点,位于郊外。古时小孩子八岁的时候就要进入小学,正如朱熹所说:“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十五岁的时候就要进入大学,正如朱熹所说:“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学子入学时还有一项如今早已失传,但是非常有趣的礼仪,叫作“释菜”,“菜”指苹(青蒿)、蘩(白蒿)一类的植物,繁殖力旺盛,生长迅速,因此用以祭祀祖先。“释菜”之礼是用苹、蘩之属来祭祀先圣先师,祭祀完毕之后,还要跳舞唱歌。郑玄说:“将舞,必释菜于先师以礼之。”可见“释菜”之礼必在舞蹈之前举行。 《礼记·王制》又说:“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西周时期,天子设立的大学称作“辟雍”。“辟”通“璧”,模仿圆形的璧玉,象征天,修建圆形的校址;又在周围壅塞流水,筑成水池,象征教化如流水一样通行无阻。诸侯设立的大学称作“ 宫”,“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