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

汉字身世小档案

■ “我”在甲骨文中是个象形字,是一把兵器的样子。

■ “我”因为是兵器,所以有危险之意,再由此假借为第一人称的称谓。

■ 古时候,很少用“我”来自称,而是用“吾”字。

■ “余”跟“吾”都是自称,但语气却有差别,用“余”比较舒缓,“吾”则 较倨傲。

“我”被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是假借来的,最早的“我”字并不是这个意思。

我,甲骨文字形❶,是一个象形字,左边是一把有三个锯齿的戈,右边是长柄,由此可知“我”的本义为带有一柄锯齿状的兵器。甲骨文字形❷,大同小异。金文字形❸,形状变得更加锋利。金文字形❹,锯齿更加突出,看上去有一种身体疼痛的感觉。小篆字形❺,还勉强能够看出来戈的形状。

周武王伐殷,在孟津渡发表了三篇《泰誓》,其中有“我伐用张,于汤有光”的誓词,此处用的就是“我”的本义。“我”是兵器,自然含有杀伐之意,“我伐”即杀伐。杀伐要进行了,对于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来说,这也是一种光荣。周武王的意思是说,殷纣王十分凶残,已经违背了开国君主所承受的天命,因此征伐纣王符合天命,连殷商的开国君主成汤也会感到光荣的。所以《说文解字》中说:“我,一曰古杀字。”即由此而来。

“我”既为兵器,则是一种危险的称谓。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之后,《说文解字》:“我,施身自谓也。”自己称自己为“我”,但此时的“施身自谓”已经被添加了许多自身之外的价值,比如著名的“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修身的最终目的被归结于国和天下的“治平”,仿佛这具温热真切的身体早已被提前预订,用来服务于更长远、更宏伟的目标。“我”就这样被劫持,从危险的兵器,到不能自理、派生的附加价值,“我”的主体性情态从来没有彰显过,集体主义、家国一体的宏大叙事遂在这块土地上大行其是,派生之物反而僭居了原生之身。

《诗经·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名句,但是古人很少用“我”字来“施身自谓”。想一想“我”字的字形中那些狰狞的锯齿就可以理解啦!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章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人物:“有方士姓许,对人未尝称名,无贵贱皆称‘我’,时人谓之‘许我’。言谈颇有可采,然傲诞,视公卿蔑如也。”丞相数次召见,此人终于答允,却欲骑驴进门,门吏阻止,此人傲然曰:“我无所求于丞相,丞相召我来,若如此,但须我去耳。”骑驴而去,一时传为佳话。

古人用另一个字眼“吾”来自称。《说文解字》:“吾,我自称也。”庄子在《齐物论》中将“吾”和“我”连用,显示出了二者的区别:“今者吾丧我。”原来在上古时期,“吾”不能放在动词后作宾语。

还有两个第一人称代词:余,予。《说文解字》:“余,语之舒也。”表示语气的舒缓。其实这种解释是不确切的,“余”的本义是房屋,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朱熹曾经解释“吾”和“余”表达第一人称代词时的微妙区别:“余平而吾倨。”意思是说,用“余”自称的时候语气舒缓平和,用“吾”自称的时候语气倨傲。《说文解字》:“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意思是说,“予”是一个指事字,像两只手相予之形,因此本义为给予、授予,假借用作第一人称代词。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8: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