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朕 |
字源 | 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屈原) 汉字身世小档案 ■ “朕”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会意字,像手拿着工具修补船缝的样子,因此“朕”的本义就是舟缝,引申为一切缝隙都称为“朕”。 ■ 起初,“朕”引申当作“我”的意思时,任何人都可以用来自称。 ■ 从秦始皇开始,规定只有皇帝才能自称“朕”。 ![]() 凡是中国人都知道,“朕”是皇帝的专用称谓,除了皇帝任何人都不准使用,但是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朕,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关于这个字形古往今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左边是条船(舟),右边是两只手捧着一个上下竖立的工具。商承祚先生认为这个工具是“弥缝之具”,即弥补船上漏缝的工具;还有人认为双手上面那一竖表示船缝;也有学者认为那一竖表示撑船的篙,会意为双手持篙撑船。甲骨文字形❷,左右位置对换。金文字形❸,接近甲骨文。小篆字形❹,双手上面那一竖讹变为“火”,叶玉森先生解释说:“像两手奉火以衅舟之缝。”弥补船的漏缝需要用火。楷体字形左边的“舟”讹变为“月”,导致字形面目全非,完全看不出造字的原意了。 《说文解字》:“朕,我也。”据清代文字学家戴震先生考证,这并不是“朕”的本义,“朕”的本义是:“舟之缝理曰朕。”也就是说,“朕”的本义就是舟缝,引申为一切缝隙都称“朕”。他以春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为依据:“视其朕,欲其直也。”元代学者马端临说:“朕,缝也。缝路皆直,则制作之善也。”段玉裁说:“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朕兆都很细微不可见,因此“朕”引申为征兆的意思。 但是“朕”为什么引申为“我”,却没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结论。有一种说法认为,“朕”的上古读音跟余、予的声母发音极其相近,因此借用为第一人称代词。蔡邕说:“古者尊卑共称朕。”最早的时候,“朕”并不是皇帝的专称,任何人都可以自称“朕”,比如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已故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灭六国之后,秦始皇才开始规定“朕”只能用于皇帝自称。段玉裁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赵高之于二世,乃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比附朕字本义而言之。遂以亡国。凡说文字不得其理者,害必及于天下。”段玉裁的意思是秦二世受赵高摆布,群臣都见不到他的面,只能闻声,群臣跟皇帝的关系就像一条窄窄的缝隙一样,因此秦二世号为“朕”,是比附“朕”字的本义而言。但是自称“朕”确实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不知道段玉裁的说法有何依据。 先秦时期,诸侯国的国君还有“寡人”“孤”“不谷”的自称。《礼记·曲礼下》中有非常严格的规定:诸侯国的国君对内自称“寡人”;东夷、北狄、西戎、南蛮的国君对内自称“孤”;九州的最高长官,其领地在四夷的,对内自称“不谷”,“谷”是善的意思,“不谷”即不善。“人之所恶,惟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国君乃一国的最高统治者,干吗要用这么坏的字眼儿自称呢?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乃乱世,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对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对百姓的安抚也十分重要,“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因此诸侯国的国君才如此谦称自己,以示不忘根本之意。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