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衣裳承瑞气,冠冕盖重瞳(薛能)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因为戴在头上,因此引申出“第一名”的意思。

■ “冕”的本字其实就是“免”。“免”在甲骨文中是象形兼会意字,像一个戴着帽子的人跪着的样子。

■ “冠冕”是皇帝和官员所穿戴的服饰,所以引申义皆为仕宦、领袖等正面的含义。

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了,但体魄还没有发育到最强壮,因此二十岁的男子称“弱冠”。“冠”是后起的字,小篆字形❶,这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一块布帛之类的东西,布帛覆盖下,右下是一只手,左下是一个人,人上面的两横,下面一横代表头,头上一横是簪子,整个字形就是冠礼的形象写照:用手把头发扎起来,绾成一个髻,用簪子把头发别住,最后戴上帽子。《说文解字》:“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絭(juàn)是束缚之意,把头发束起来的东西就叫“冠”,因此“冠”的本义就是帽子。“冠”戴在头上,因此引申出位居第一的意思,比如冠军。

许慎说“冠,弁冕之总名也”,这里牵涉到我国古代的冠服制度。我国古代把头上的装饰物统称为“头衣”,头衣的种类计有四种:冠、冕、弁(biàn)、帻(zé)。

最初没有“冕”这个字,“冕”的古字是“免”。我们看“免”的甲骨文字形❷,这是一个象形兼会意的字,下面是一个人,上面是什么则有不同的解说。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认为“像人戴丧帽俯身而吊形。古代丧礼,先脱掉冠,然后用白布包裹发髻,免即此风俗的写照”。徐中舒先生则认为“像羊角形为饰之帽”。总之跟帽子有关。金文字形❸,略加简化。小篆字形❹,变得过于复杂了,而且变形得厉害,帽子的形状不大看得出来了。《说文解字》没有收“免”字,段玉裁则解释说:“免,兔逸也,从兔不见足会意。”这就失掉了“免”的本义。后来“免”字假借为免除的意思后,人们就造出了“冕”这个字。

后起的“冕”字,小篆字形❺,这是一个形声字,在“免”上面加上了表意的“冃”字,“冃”就是“帽”的古字。《说文解字》:“冕,大夫以上冠也。”需要注意的是,“冠”发展到后来,跟“冕”一样都只能供大夫以上的官员和天子本人使用,大夫以下的官员绝对不能使用。

冠服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礼仪制度,是等级制的象征,以此表示贵贱有等,衣服有别。夏商时期冠服制度就已经定型,汉代时各种各样的冠冕令人眼花缭乱。皇帝专用的冠称冕冠,上面有块前低后高的木板,两端各垂下十二块五彩玉,还有各种装饰品。皇帝之下的最高官员戴巍峨的通天冠。再低一级的官员戴长冠,然后是进贤冠和武官专用的武冠、法冠等,具体的形制还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此处不赘述。

冠冕既为皇帝和官员所戴,当然是很隆重的装饰,比如唐代诗人薛能的诗句:“衣裳承瑞气,冠冕盖重瞳。”“冠冕”的引申义也不可能有丝毫的贬义成分。事实也正是如此,“冠冕”引申为出人头地或者受人拥戴,也用来指称仕宦之家。大概因为冠冕制度属于形象工程,后人于是把“冠冕”和“堂皇”两个词组合到一起,专门形容那些徒有其表的人。

弁本来供士这个阶层所用,后来通用为官帽,在举行吉礼的时候戴冕,通常的礼服配弁。弁又分爵弁和皮弁两种,爵弁乃文官所戴,“爵”是“雀”的通假字,这种帽子是用赤黑色的布做成的,像雀头部的颜色,故称“爵弁”。皮弁乃武官所戴,用白鹿皮所制。因为武官戴皮弁,因此后世以“弁”字指代低级武官,比如武弁、马弁等称谓即由此而来。帻是跟帽子配套的头巾,用这种头巾包裹着头,中间露出头发,帻前高后低,然后再戴上帽子。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4:5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