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抛掷功名还史册,分张欢乐与交亲(白居易)

汉字身世小档案

■ “册”的本义就是书简。

■ “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也”。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等事的诏书就称作“册书”,共有十一类。

■ 最早的“册”也是用来祭祀或者向神祷告的,叫“册祝”。

白居易有诗:“抛掷功名还史册,分张欢乐与交亲。”史书又叫史册,“册”可不同于今天的书册,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字的演变。

册,甲骨文字形❶,这是一个象形字,四竖代表书写、记事的竹简,横着的椭圆形是将竹简串联起来的皮绳。甲骨文字形❷,竹简变成了五竖。金文字形❸,变得更加美观。金文字形❹,皮绳从中间竖着分开,各串各的。这是通常的解释,但是不管是甲骨文还是金文,中间的四竖或五竖长短不一,而书写用的竹简应该经过处理,整齐划一才对,徐中舒先生就说:“然汉墓出土简册之形制,皆由大小长短相同之札编结而成,并非一长一短。”因此“册”像串联起来的竹简之形似乎不太有说服力。那么它到底像什么呢?

我认同白川静先生的解说。他认为“册”是“栅”的初文,这个字形多么像夯打入地的栅栏!四根或五根立木长短不齐,栅栏或篱笆的形状不正是这样吗?中间的椭圆形或长方形是横木,金文字形❹中,栅栏从中间分开,开了一道门。这种解释最有说服力的是金文字形❺,栅栏从中间分开,里面有一只很像猪的动物。这是用栅栏将用作祭祀的动物关起来的牛羊猪之圈。小篆字形❻,紧承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而来。

《说文解字》:“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也。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册”的本义就是书简。据蔡邕说,“册”的形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其次一长一短,两编”,“两编”是用两根皮绳扎起来,倒也跟“册”字的各种字形符合,尤其是小篆字形,“两编”的捆扎形状非常鲜明。就像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上的卜辞一样,最早的“册”也是用来祭祀或者向神祷告的。把祭告天地宗庙的祝词或告神之言书写在“册”上,诵读以向神祝告,这叫“册祝”。

“册”既为“诸侯进受于王者也”,那么帝王用于册立、封赠等事的诏书就称作“册书”。 《新唐书》这样解释“册书”:“册书,立皇后、皇太子,封诸王,临轩册命则用之。”明代学者徐师曾更是将“册书”分为十一类:一曰祝册,郊祀祭享用之,祭祀的时候使用;二曰玉册,用玉简制成,上尊号用之,为皇帝上尊号的时候使用;三曰立册,立帝、立后、立太子用之;四曰封册,封诸王用之;五曰哀册,迁梓宫及太子、诸大臣薨逝用之,迁皇帝、皇后的棺木或者太子、诸大臣去世时使用,颂扬他们生前的功德;六曰赠册,赠号、赠官用之;七曰谥册,上谥、赐谥用之,谥号是皇帝或大臣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含义的称号,比如殷商的末代君王帝辛,谥号为“纣”,“残义损善曰纣”,是贬义;八曰赠谥册,赠官并赐谥用之;九曰祭册,赐大臣祭用之;十曰赐册,报赐臣下用之;十一曰免册,罢免大臣用之。

从宋代开始,为征派赋役和保护土地所有权而编造的土地登记簿册,上书土地主人的名字和田亩的尺寸,因所绘田亩依次排列,状如鱼鳞,故称“鱼鳞图册”,一直沿用到清代。佛经也可称“册”,贝多罗树的树叶呈扇状,叶面平滑坚实,经水浸洗后可以当纸用,古代印度人就用它来书写佛经,因此佛经又称“梵册贝叶”,实在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代称。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9: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