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人浮于事
字源

人浮于事

人怎么会“浮”在事情上呢?

“人浮于事”这个成语的演变很有意思。今天的意思是机构重叠,人员过多,或者人多事少,人人都像浮在事情的表面一样,真正干事的人反而很少。因此,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不过古时刚刚相反,“人浮于事”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礼记·坊记》:“子云:‘君子辞贵不辞贱,辞富不辞贫,则乱益亡。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郑玄注解说:“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

这是记的孔子的话。“食”指俸禄,古代的俸禄以粮食计算,故称“食”;“浮”不是浮起来,而是超过。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人人都像真正的君子一样,宁愿推辞掉富贵,安贫乐道,那么天下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了。如果所得的俸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于贪污,为君子所不耻;只有自己的能力和贡献超出了该得的俸禄,才能称得上廉洁。因此,君子宁肯少拿工资,使“人浮于食”,也不愿意“食浮于人”。

由此可知,“人浮于事”最早应该写作“人浮于食”,是指个人的能力和所做的贡献超出了该得的俸禄。只有“人浮于食”,才能称作君子的风范,所以说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褒义词。大约到了清代,人们已经不理解这个词最初的含义,再加上“食”和“事”同音,于是望文生义地改成了“人浮于事”,人好像浮在事情的表面一样,这个词从此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帝王道统万年图》之『舜帝』,明代仇英绘,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仇英(约1494—1552),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今江苏苏州)人。初曾为漆工,后从周臣学画,兼擅多能,为明四大家之一。《帝王道统万年图》共二十幅,描绘从伏羲氏至宋仁宗等名主事迹,对幅有顾可学题记,应是仇英应顾氏请托而绘,用以进献朝廷,求得仕进。全册下笔精熟,赋青绿重彩,间或掺用泥金钩边,华丽细腻。

此幅颂扬舜帝“任贤敷德,夷夏同风”。虞舜时,南方的有苗氏不服管辖,禹请求率兵征伐,舜不许,而是大力实行教化,“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格”。画面中舜帝及五臣似正在殿上议事,台阶下两人衣红裳起舞,一人执“干”,一人执“羽”,颇有垂拱而治的升平气象。《论语·泰伯》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五臣指禹、稷、契、皋陶、伯益。以五人而治天下,则很难出现“人浮于事”的状况了。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8: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