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字源

佩 一个人衣带上挂着玉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诗经》

“佩”这个字涉及古人佩玉和佩带的一系列规矩,而且这个字最初造出来的时候,也跟玉和带密切相关。

佩,金文字形A,这是一个会意字,左边是一个人,右上部是盘形的玉,右下部是“巾”,作为装饰。金文字形B,左边的人转过脸来,面向玉和巾。小篆字形C,右上部的盘形玉变形为“凡”。

《说文解字》:“佩,大带佩也。佩必有巾,巾谓之饰。”本义是系在衣带上的玉饰。《诗经·女曰鸡鸣》是一首夫妻对话的诗篇,面对妻子的关怀,丈夫深情地吟咏道:“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这里的“杂佩”指连缀挂在一起的各种各样的佩玉。

许慎为什么称“佩,大带佩”呢?这是因为古代官员的服饰一定要用带来束起来,带分革带、大带两种,革带就是皮制的带子,大带是素丝制的带子。革带在内,佩玉、官印、荷包等都系在革带上;大带在外,又叫“绅”。“缙绅”一词的“缙”通“搢”,颜师古说:“缙,插也,插笏于绅。”“笏(h&)”是上朝时大臣所执的狭长手板,按等级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用来记事,免得临时忘了向皇帝禀报的细节。“缙绅”就是将这块手板插在“绅”里。因此许慎说的“佩,大带佩”其实应该叫作“佩,革带佩”。

《礼记·玉藻》中有关于佩玉的种种规定:“古之君子必佩玉。”“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举办丧事的时候要去掉包括佩玉在内的各种饰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因为佩玉较多,比如“杂佩”,一走路就会叮叮当当发出悦耳的声音,这表示“非辟之心,无自入也”,对人不利的邪恶之心,因这种示警般的响动而无法得逞。

东汉学者刘熙所著《释名》一书如此解释“佩”字:“佩,倍也,言其非一物,有倍二也。”所谓“倍二”,是指佩玉有两种功能,一种叫“事佩”,一种叫“德佩”。古人认为玉具备了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平时佩带上玉,表示“于玉比德”,这就叫“德佩”;但是上朝的时候,要用绶带把佩玉打结,不让它们发出声音,以表示要和国君议事,这就叫“事佩”。

《礼记·玉藻》还规定:天子佩白玉,用黑色丝带系玉;公侯佩山玄玉,用朱色丝带系玉;大夫佩水苍玉,用纯色丝带系玉;天子或诸侯的太子佩瑜玉,用青黑色丝带系玉;士佩瓀玟,瓀(ru2n)和玟(m!n)都是似玉的美石,用赤黄色丝带系之。但是孔子比较特殊,佩戴的是五寸象牙环,用青黑色丝带系之。孔子为什么独独佩戴象牙环呢?郑玄解释道:“谦不比德,亦不事也。象,有文理者也;环,取可循而无穷。”孔子是圣人,又是教育家,因此既不“德佩”也不“事佩”。孔颖达解释得更清楚:“象牙有文理,言己有文章也;而为环者,示己文教所循环无穷也。”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8: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