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汉字:

 

汉字 俘 用手抓住俘虏回家收养起来
字源

俘 用手抓住俘虏回家收养起来

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 ——《左传》

“俘”即俘获、俘虏,这一义项今天还在使用。甲骨卜辞中“俘”字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这也符合古代中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战争越多,则俘虏越多。

俘,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手,右边是“子”,表示人。手抓住人,就意味着战争中抓获的俘虏。由此也可知“俘”的本字为“孚”。甲骨文字形,右边又添加了一个“彳”,表示驱赶俘虏行走之意。金文字形,大同小异,只不过“子”的头部填实。金文字形,同于甲骨文的“子”形。小篆字形,左边添加了一个单人旁,正式定型为后来使用的“俘”字。

《说文解字》:“俘,军所获也。从人孚声。《春秋传》曰:‘以为俘聝。’”许慎的引文出自《左传·成公三年》,原文“聝”作“馘”。这是古代战争中一种计算功劳的方法,《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中也有同样的记载:“楚子使师缙示之俘馘。”杜预注解说:“师缙,楚乐师也。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正义引述了三家学者的相同观点:“郭璞云:‘今以获贼耳为馘。’《毛诗传》曰:‘杀而献其耳曰馘。’郑笺云:‘馘所格者,左耳也。’”然后自己又注解说:“然则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也就是说,战争结束之后,还活着的俘虏称作“俘”;被杀死的敌人,要把他们的左耳割下,带回营地,作为计功的凭据,这就叫“馘(guó)”。最初割下的是敌人的头,因此用“首”字旁的“馘”;但割头太麻烦,后来就只割取左耳,因此用“耳”字旁的“聝”,读音相同,无非是耳朵旁和首字旁的区别而已。金庸先生的著名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为郭襄的十六岁生辰祝寿,送上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两千只蒙古兵将的耳朵”,正是这一战争行为的生动写照。

那么,问题来了:所抓获的俘虏是人,“俘”为什么不从“人”,而偏偏从“子”呢?这个疑问迷惑了历代学者。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一书中写道:“我们探讨造字的起源,往往从原始氏族社会的生活习惯中得到解答。因为各氏族的生活习惯,既各有其特点,又有普遍一致之处。”

他接着引述美国学者摩尔根在名著《古代社会》中的一个观察结果:“在战争中所捕获的俘虏,不是杀死即是收养于氏族之内。被捕获的妇女和小儿,通常也是一样经过了这种恩泽形式的。收养不仅给予他氏族权,同时还给予部落的族籍。收养一个俘虏的个人,就把他或她置于自己的兄弟或姊妹的关系之列了。比如一个年长的母亲,收养一个男儿或女儿,以后在各方面,均把他或她当作恰如自己所生的男儿或女儿一般。”

于省吾先生因而得出非常有说服力的结论:“这是古代氏族社会在战争中,把俘虏其他氏族的男女收养为自己子女的事例。我国古代对于男儿女儿通称为子,周代典籍习见……收养战争中俘虏的男女以为子,这就是孚的造字由来。”

随便看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