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 | 仓 |
字源 | 仓 有锁有小门的谷仓发仓廪,赐贫穷 ——《礼记》 据《礼记·月令》载,季春之月,也就是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孔颖达引用蔡邕的解释说:“谷藏曰仓,米藏曰廪。”收藏谷物的称“仓”,收藏米的称“廪”。管子有名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可见仓廪在古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仓,繁体字“倉”,甲骨文字形A,这是一个象形字,上面是谷仓的房顶,中间是进出的门,下面的口形,有人认为即是谷仓的主体部分。 ![]() 针对这个字形,白川静先生说:“上有挡雨的仓顶,下有避免接触地面的支脚,中间部分放置装袋的谷物。这属于高床式的谷仓。”左民安先生则说:“其上是仓的屋顶,中心是粮仓的一扇门,下部是仓的基石,这种一扇门的仓在山东胶东一带是常见到的。” 以上各种释义略有差异。不过我更认同张舜徽先生的解释。他根据湖湘之间木造的藏谷之仓的形制,认为上面像顶盖,顶盖下面的一横“则扃鐍处也”,“扃鐍(ji4ng ju9)”即门闩锁钥,“中像木板叠置可开闭者”,下面的口形,“像小木门可出谷者”,并认为“盖古之遗制也”。就“仓”的象形而言,这是更细致的解说,非常有说服力。 仓,金文字形B和C,中间部分略有变形,不大看得出仓门的形状了。小篆字形D,仓门部分,左笔下伸,右笔上缩,仓门的形状尽失。楷书字形则完全失去了造字的本义。 ![]() 《说文解字》:“仓,谷藏也。仓黄取而藏之,故谓之仓。”何谓“仓黄”?南唐学者徐锴说:“谷熟,色苍黄也。”中国民间有“抢收”“抢秋”的俗语,庄稼色呈苍黄,成熟之时要抢时间突击收割,然后收到谷仓里去。仓黄、苍黄、仓皇、仓惶等词之所以有匆忙急迫之意,即由此而来;强夺财物之所以叫“抢”,也是由抢收入仓引申而来。 季秋之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据《礼记·月令》载,这个月要“会天地之藏”,将五谷收入仓中,开始准备过冬了。“乃命冢宰,农事备收,举五谷之要,藏帝藉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冢宰乃六卿之首;帝藉指天子借民力耕作的农田,常有千亩之数。每年春天,天子为争取收获以祭祀祖先,会选择吉日举行象征性的仪式,亲自操作农具耕地,以劝导百姓耕作;祗(zh~)敬必饬(ch#),恭敬又恭敬。神仓,郑玄解释说:“藏祭祀之谷为神仓。”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季秋之月,冢宰负责结束农事,将天子亲耕之田里的五谷收藏到神仓里去,以便用来恭敬地祭祀神灵。 即便是各种仓库,古人分类之细也令今人叹为观止。圆形的谷仓叫“囷(q$n)”,方形的谷仓才叫“仓”。储藏兵器和兵车的叫“库”,所谓“刀枪入库”,乃武功;收藏文书的叫“府”,所谓“胸有城府”,属文事。古时每逢饥荒或战乱,饥民们甚至挖掘鼠穴取粮,称之为“劫鼠仓”,因此从隋代开始,州县平时都要储存专用的粮食,以备荒年,这样的粮仓称作“义仓”,救济了无数的百姓,确实不负“义”的美名。 ![]() 《摹楼璹〈耕作图〉》之“入仓”(传)元代程棨绘,纸本设色,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南宋绍兴年间,於潜县令楼璹(shú)深感农夫、蚕妇之辛苦,绘制《耕织图》二卷(《耕作图》一卷,《蚕织图》一卷)呈献给宋高宗,深得高宗赞赏,并宣示后宫,一时朝野传诵。之后历朝历代接连不断地出现了许多《耕织图》,历经近千年流传到世界各地,形成了中国绘画史、科技史、农业史、艺术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 《耕织图》诗画相配,系统描绘了粮食生产从浸种到入仓、蚕桑生产从浴蚕到剪帛的具体过程,细致入微又富于艺术感染力,充满田园气息,被誉为有韵之农书。这幅是《耕作图》中的“入仓”,诗曰:“天寒牛在牢,岁暮粟入庾。田父有馀乐,炙背卧檐庑。却愁催赋租,胥吏来旁午。输官王事了,索饭儿叫怒。”画面上一个持棒而立的胥吏正在指挥监督农人将粮食纳入谷仓。仓门封以板条,板条上标有数字序号。显然这是一个丰年,仓廪充实,稻米流脂,而农夫的丰收之乐却被胥吏催租的恐惧冲淡。 |
随便看 |
汉字字源辞典收录721条汉字词条,基本涵盖了常见汉字的字源解析,是汉字研究的必备工具。